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学习英语中不少人经常忽视标点符号的作用,以至写山的章使读难以理解,直接影响章质量因此要想写好漂亮章,必须充分认识这这个问题,学好,用好标点符号是提高英语学习基础能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2004年考纲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由高考轮考内容纳入正式考查的内容。专设一题.赋分3分。考查重点是《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的句号、分号、问号等12种.其中关于破折号的用法的一项规定是:“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通常用一个破折号引出。”  相似文献   
13.
近代外国来华传教士用罗马字翻译的《圣经》和学化读物,曾使用连接号作为音节的连写符号。例如,厦门话罗马字(又称“厦门白话字”,于1850年制订.是在我国出现最早的教会罗马字)《马太福音》第24章第32节把“无花果”拼作“bü-hoa-kó”。“五四“运动时期以来,连接号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类书刊.使用过的名称有连字符、连(词)号,连读号等。但使用对连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往往没有严格地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毛泽东选集》(1~4卷)中的破折号。通过类比分析,对《毛泽东选集》中的破折号用法进行归纳,并特别研究了破折号连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高考关于标点符号的测试,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从考查方式看,着重采用辨析选择型(选择标点使用正确的句子)。综观考题,考查频率较高的命题热点有:①问号及其误用;②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③用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显示文章的层次;④冒号、破折号、括号的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16.
马忠玲 《海外英语》2024,(2):33-35+49
破折号在行文中有解释说明或转换话题的作用。破折号在翻译中的合理表达不仅能避免语义的断层,更能体现行文的流畅,提升读者的阅读舒适度。翻译过程中语义关系的衔接有助于揭示语篇内部不同成分的关联,以呈现意义完整、表达流畅的整体。在分析财政类文本破折号使用特点的同时,以衔接理论为指导,结合America’s Fiscal Constitution的汉译实践,探讨破折号的翻译策略,以期通过对破折号的合理转换,实现更为准确的财政类文本的语言转译。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因此要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必须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中考考查的重点是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试题的难点往往在于标点易混处和标号、点号连用的处理;标点符号试题的特点是把标点符号的运用规则和正确表达文章结合起来考查。其中,2012年全国就有30个省市考查了标点符号,主要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考查要点,在此,针对易考点和易错点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8.
标点符号是任何一种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英译汉的问题时,也讨论标点符号的转换情况很有必要。本文就英译汉中破折号的处理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破折号后面文字做副书名的著录及其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书名又叫解释书名,是对正书名作进一步解释或说明而一般不独立使用的书名。它的形式及内容都很广泛,单从文字形式来看,副书名之前常出现破折号“——”,有些同志把破折号“——”后面的说明性文字都当作副书名来著录,笔者认为未必尽然。本文仅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谈谈在怎样的情况下破折号后面的文字才能作为副书名著录。  相似文献   
20.
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章新颖独特、不拘一格。她悖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使诗的意境跌宕起伏,变换无穷。文章通过对狄金森诗歌语言的分析,探索其创作规律,逼近她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为解读狄金森诗歌找到一个语言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