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203篇
科学研究   120篇
各国文化   69篇
体育   130篇
综合类   103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34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爱在大理     
晨练乡下的鸡总是起得比人早,天未明公鸡已开始打鸣,天亮了母鸡咯咯叫,鸭子呱呱跳。农家的小院好比城里的公园,只不过"晨练"的是鸡鸭而不是人罢了。这时候母亲在地上撒一些玉米,鸡鸭吃完"早点"后,都"游山玩水"去了。要是在城里,这时候我还在梦乡呢,睡得很香,香得连梦都来不及做。乡下却不同,"瞌睡虫"像地上的玉米,都被那些鸡鸭啄飞了。  相似文献   
102.
晚明社会是中国社会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经济的高度发展给当时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带来了富裕和日趋精致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士人对探索各种精神上的禁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打开晚明的典籍文献,我们往往总要惊讶于那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惊人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03.
<正>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  相似文献   
104.
孔子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性论大约从西周初年开始萌芽,西周春秋时期人士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的"性"和"情"。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研究是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的。孔子对人性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开启了由礼入情的学术通道,为儒家后学深研人性打开了一个窗口。孔子还就以礼饰情、以礼节情以及人性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染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精辟见解。孔子对人性的探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在他的身后形成一股绵亘两百多年的人性论思潮。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章丘的丧葬风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对其中与先秦三礼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章丘丧葬风俗的主要特点。最后比较山东章丘、费县以及陕西岸底的丧葬风俗的异同,指出三地的相同之处一定程度上源于先秦丧礼对后世的影响,而不同之处则体现了各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6.
光明文化行     
《文化学刊》2010,(1):187-187
<正>本刊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四期将光明网文化言论以略览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朋友,在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文化学刊》仍将深入关注光明网博客的发展动态,一如既往地为各界同仁以及  相似文献   
107.
汉代儒学是古代儒学与阴阳家、道家、法家融合的产物。它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传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等实质与核心,但自身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使汉代儒学适应了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治成为汉代正统学说,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它一方面教导人民顺应天意,另一方面大力总结社会统治技术,宣扬君权,天子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出世俗性、制度化的特点,在汉代统一的背景下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正##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石、砖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门前、园林中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与祠堂、民居被称为徽州"古建三绝",是徽州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历来被称为"文献之邦"、"东南邹鲁",这里也是中国的"牌坊大观园"。明清时期牌坊的修建  相似文献   
109.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0.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