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责任在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评论类日播栏目,《焦点访谈》制作播出了大量影响广泛的优秀节目.形成了以舆论监督著称的栏目特色,“成为了党和政府推动工作的好帮手,成为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了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成为了基层困难群众的主心骨,是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精品栏目”。为此,有的观众形象地比喻《焦点访谈》是“帮哑巴说话,搀盲人过河”,更亲切地称呼她为“老焦”。  相似文献   
82.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县级电视台存在“会议多,领导活动多,关注民生少,反映社情民意少”的现象。如何为老百姓搭建一个反映心声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喉舌”作用,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打造地方台舆论监督品牌栏目,提高收视率,是县级电视台面临的首要问题。2004年3月,磐安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辟舆论监督栏目《关注》。栏目以“关注百姓、聚焦热  相似文献   
83.
江坪 《新闻实践》2007,(5):36-36
一天,读到网友IP发的一条帖文:“网络的确可以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但也可以成为低级文化的传播温床;可以成为正确的舆论阵地,也可以成为腐朽文化的阵地,一定要注意!”  相似文献   
84.
齐振江 《新闻世界》2004,(10):70-71
去年3月12日,安徽日报改“读之声”专版为“社情民意”,使党报群众工作在实践“三贴近”中旗帜更加鲜明.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充分肯定。今年以来,又陆续在该版辟出“冰点访探记”、“民意调查榜”、“服务快车道”、“信访直通车”、“问题全接触”、“跟踪鸡毛信”等近20多个小栏目,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与现实生活和群众需要相结  相似文献   
85.
最近,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了《媒体与公众关系调查报告》。该调查显示,民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仍远高于新媒体。相比于一般新闻信息,民众对重大事件、突发事故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信任度,更能彰显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调查发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故的新闻信息,信任传统媒体的比例达65%,信任新媒体的人只有25%,而新媒体中使用者众、使用频率极高的社交媒体,信任的人仅为5%。这一调查结果说明“新闻真实仍是传统媒体生存王道”。  相似文献   
86.
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向各国的政府管理者提出了挑战。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已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窗口和平台,同时也日益成为新的意见表达渠道。探讨网上言论自由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媒体和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政府和媒体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7.
在今年春节前召开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讲了这样几句话: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统一起来。这“三个统一起来”,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新闻媒体搞好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8.
王金城 《新闻前哨》2008,(12):90-90
近10年,笔者在撰写反映本地工作成绩与经验性文章的同时,大胆撰写反映问题的内参.向领导和领导机关传递社情民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就自己撰写内参的过程.谈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89.
麦康森的“蓝色”财富创造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身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麦康森第七次来京参加全国人代会。从2002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以来,他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发表的一些符合科学发展观、反映社情民意的建议或言论,不仅引起了舆论的关注,而且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些问题已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90.
王雪娇 《语文知识》2014,(6):7-8,16
语言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以2006年至2013年“汉语盘点”活动中的年度关键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这八年来国内年度汉字的评选,探究人们社会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