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公明的财神形象,经历了冥神—瘟神—财神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形成过程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道教的民间化和世俗化、明末思想解放思潮、"三教合一"和神魔小说的影响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浮士德》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神性和魔性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诗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具体来说,这主要是作者歌德充满矛盾的一生的体现,诗剧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对立统一观,同时正是神性和魔性的对立统一促成了代表整个欧洲时代精神的"浮士德精神"。  相似文献   
33.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34.
神魔小说继承了神话、志怪小说的特点,采取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人性、神性、动物性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等艺术形象。与悟空、八戒相比,沙僧缺少恰当的动物原型,因而显得暗淡无光。  相似文献   
35.
真正使孙悟空从内在精神气质上发生本质变化的,是失去金箍棒这宝贝兵器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与痛楚反思。九齿钉耙则淡化了猪八戒形象的宗教意味而强化了其世俗性。不同的宗教谱系之下往往隶属有各各不同的宝贝兵器,道教有葫芦、七星宝剑、符箓等。佛教人物则多用钵盂、禅杖等。这与其教派活动的习俗传统有关。“女子上阵多邪术暗器”是常见警句。女将往往暗藏着神奇的宝贝兵器,以弥补性别劣势。女将的神仙师傅往往为其关键之时的救兵。女将兵器往往与女性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工具有关。  相似文献   
36.
《西游记》是我国神魔小说的代表,在初步探讨《西游记》中僧人形象的嬗变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僧人形象无论是远赴西天取经的五位主角,还是取经途中遇到的普通僧众,抑或是西天佛国内的显赫尊者,都有一定的嬗变规律,详细研究这些规律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主要创作心态及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37.
李萍 《小学语文》2009,(4):55-56
躺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听“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的故事,一手握着自己做的或是买来的金箍棒,一手捧着《西游记》的连环画,已经成了我们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印象。《西游记》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和虚幻意境的神魔小说,是一部深受儿童喜爱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神话,更是一部史诗,一个伟大作家书写的浪漫史诗。四百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征服了一国又一国的读者。  相似文献   
38.
<西游补>采用"梦想颠倒"手法,将梦想作为现实世情进行描写,以孙悟空从现实进入梦幻经历种种烦恼苦厄,跳出梦幻方才省悟为总体构思,用来自拟身世;又以审讯秦桧、科举放榜,直接影射明末社会现实,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使之成为一部皆具神魔、影射和讽刺的传奇小说.  相似文献   
39.
《哈利&#183;波特》与《西游记》作为颇受读者欢迎的两部魔幻童话,有着种种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尤其是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哈利与孙悟空,其形象更是栩栩如生。本文试图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两部著作的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的宗教主题这三个角度比较分析了这两部魔幻童话。  相似文献   
40.
《西游记》中佛祖如来始终是作为一个“善”的形象而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相区别而存在的.小说中的如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是一个慈善的救世主形象.他具有对“人世”的善,有治世的能,而且还有善用能人的贤,不仅有贤主所具有的仁德,还有明君所具有的治世之能.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可以窥视到中华民族对明主贤君的选择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