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的纪实小说和短、中篇小说产生和繁荣最早,长篇小说是最早产生的国家之一并最早进入繁荣期.中国古典小说体裁最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伟大和独特的创造,有不少无与伦比的贡献.  相似文献   
42.
并非仅仅是无聊浅薄的语言文字游戏的符咒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起符咒术,往往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符咒术只不过是一种无聊浅薄的,无灵验可言的语言文字游戏;一是认为符咒术乃鬼神所驭,无所不能的奇妙方术。本文通过对符咒术“灵验”实质的深刻剖析认为,符咒术既非灵验无比,无所不能的神魔之剑,也并非仅仅是无聊浅薄的语言文字游戏。其“灵验”的实质是气功内外气、人体特异功能、语言暗示、心理治疗及药物等因素的作用。显然,符咒术是一种画蛇添足的迷信形式,应予扬弃。  相似文献   
43.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奇幻、荒诞、诡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44.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本土小说家所创作的大量带有魔幻色彩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模仿与借鉴。过于强调外界的冲击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了中国本土文化自身的特征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当代小说的纵向深入分析和横向比较对照来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被接受、发展的具体原因:传统"神魔志怪"的文化渊源;当代文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5.
浅璎 《快乐阅读》2008,(11):84-89
一躺在竹椅上的白爱歌边咀嚼着紫葡萄,边盘算着应该利用这小半年的公休到哪里度假才好。突然,白爱歌嗅到了异样的气味,但他还没来得及躲避,就被自透明空气  相似文献   
46.
神话根据其发展时期的不同特征,可以大体上分成“原始神话”与“再生型神话”。于明代后期问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晚期杰作,广泛汲取和融合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和精神资源,同时又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改造,从而成为再生型神话集大成之作,并以小说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7.
杨延琦 《学周刊C版》2010,(9):195-195
《西游记》,说它是神魔小说、科幻作品、博物志也好,还是生命哲学的大书、人生教育史、想象的教科书等等也罢,都不为过。在即将再次读完它的时候,我突然感悟到:它是一部惩戒史啊!笔者阐述如下几条理由。  相似文献   
48.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作为典范文本,分别代表了明代神魔小说“以幻写真”和“以幻求奇”的叙事范型。《西游记》追求神异性和人性的融合,渗透其中的是作者对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封神演义》专注于神异性的展示,体现作者通过锐意求新来娱乐读者的创作诉求。两种范型都深植于明代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49.
<正>"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动画片《西游记》一定令你神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  相似文献   
50.
神魔小说三幻之一幻理是其作为小说类别的根本特色之一。论文在前人有关论述基础上,重新探讨了神魔小说文本叙述的幻理性质与宗旨,通过对幻理的解读评析了文本幻理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