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刘鹏 《北京档案》2011,(8):50-51
"坛",是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土、石等筑的高台。北京曾有"九坛八庙"。九坛指的是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祈谷坛、先农坛、太岁坛、先蚕坛、社稷坛。天坛在祈年殿的南端,圜丘坛才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圜丘是一座洁白的三层白石圆坛。因天是凌空,所以台上不建房屋。皇帝在每年的冬至日祭天,先去皇穹宇上香、行礼,再去圜丘视看坛位,最后住在斋宫。次日祭天时皇帝在坛上上香、行礼。坛下"中和韶乐"齐奏。地坛,又称方泽坛。位于安定门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地坛是汉白玉的两层方台,象征大地是正方形  相似文献   
12.
供天大会就是祭天大会,禅林是祭天圣坛所在地,日、月、星、龙王、雷神祭祀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金鸡供奉是太 、少■、大舜祖先图腾崇拜。广德寺供天大会是失传数千年的上古祭天遗风。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语文》2007,(6):27-27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拓跋鲜卑祭天权力模式发生了急剧性的演化:从原始部落人人享有的平等祭天权转变为部落酋长的垄断,而后又转化为封建皇帝的独断.这是拓跋鲜卑社会结构从部落联盟跨越式地演化为封建社会在政治制度层面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5.
周初燎祭制度源于歧周文化,属"因于段礼"又不乏创制的跨文化形式.从对<天亡簋>铭文和<世俘>资料的分析可知,西周初年无论大山祭天,还是庙祭先祖,都是以岐周文化为宗教本源.在祭法上,周初尚袭了段商燎祭仪式,可向先王燎祭告胜,但并不直接燎祭上帝,是在燎祭先祖过程中完成对天宗上帝的祭祀.这种燎祭天仪式,为晚周祭天礼制开启了新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有关萨满信仰中的哈萨克族的祭天仪式、裕固族的祭天仪式、维吾尔族阔克麦西来甫中的祭天仪式、达斡尔族沃其贝节中的祭天仪式试做对比分析.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最初的崇拜都是从天开始,开辟了和“神”对话和沟通的路径,并成为仪式和记忆,在几千年中被忠实地以活态的形式和内容传承了下来,成为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十二三世纪有特定仪式要求的"拜天之礼"与其萨满教中的"祭天之礼"判然有别。考察中外史籍表明成吉思汗征金和讨伐花剌子模前行"拜天之礼"所拜的乃"天(腾格里)"或"长生天(蒙客.腾格里)",而非俄译本转译《史集》汉译本之伊斯兰教的"真主";这两次礼拜仪式结合上古人对天的认识考证帖木真逃脱三姓蔑儿乞惕人偷袭后所行拜太阳之礼,其仪式与拜天仪式完全相同。据此推断古代蒙古人所崇奉的"天"和晚近始出现的"长生天"指的正是太阳、也指月亮。  相似文献   
18.
务川仡佬族是贵州遵义最古老的本土民族,是一个“原生形态民族”.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务川仡佬族举办的祭天朝祖公祭活动,作为仡佬族信仰的主要形式及其传统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蕴,对务川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构建平安、和谐务川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畤祭是从秦国到西汉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祭天形式,国君帝王们极为重视,不但多处建畤.而且祭祀频繁.从西畤到泰畤,都是用以祭天的.这一时期,畤祭实际上起到了圜丘祭天的作用.尽管王莽奏建了祭地的广畤,但却冲淡不了以畤祭天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清同治八年至十三年(1869—1874),川东各地连遭大旱。据史料记载:同治八年(1869),秀山奋夏旱,夏大饥;黔江自去年十一月不雨,至是春三月乃雨。同治九年(1870),连旱三百余日,至次年三月。同治十年(1871),大足、荣昌、江津、巴县等地大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