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福禄培尔从人的创造本质出发,阐发了自我表现是人的本质的自我表现,儿童的活动是创造本能的基础,明确提出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教育目的观,指出了艺术、游戏、恩物在儿童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福禄培尔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2.
在<培尔·金特>中,易卜生用隐喻和对比手法,把女性与生命的"绿色"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母亲与索尔维格,在她们身上体现了"永恒女性的引领作用".女性的双重的职责,她们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博大深沉的爱,正是人类生命之"绿"的保证,也是培尔·金特绿色回归的保证.特别是索尔维格,易卜生将她升华到一个圣女的高度,使她成为挪威人心中的女神和理想人格的化身.从另一角度说,培尔的妄想症是对挪威"绿"的崇拜和自豪,它洋溢着整个民族特有的青春活力和生命的气息.因而,<培尔·金特>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诗剧,它还是更高层次上的人生哲理剧.  相似文献   
23.
蒋丽 《课外阅读》2011,(11):160-160
孩子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不仅有“养”的责任,更有“教”的义务。被称为教育之父的德国教育理论家福禄培尔说:“唯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  相似文献   
24.
顾于路 《陕西教育》2011,(12):60-60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儿童游戏往往伴随着语言的表达,这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零起点”教学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许多家长和教师尚对其存在诸多困惑甚至疑虑。本文对“零起点”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继而阐述了“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零起点”教学有效执行的可操作性策略。  相似文献   
26.
我国的民办教育立法以“促进法”这样带有强烈倾向的法律形式出现,提升了民办教育各利益相关对制度安排的期待。但民办教育单一立法与政策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培尔的善后引发对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民办高校政策定位、民办教育政策效率的思考。  相似文献   
27.
文欣 《科教文汇》2009,(23):94-94
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享有“幼儿教育之父”的美誉。他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论述及实践,对今天我们的广大父母也有着积极的启发,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家庭教育不可替代;家庭教育并非母亲的“专利”;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游戏材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28.
禄劝彝族家支的“族称”是区别彝族血缘关系的称谓,他由原始社会演变而来.并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某些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前,彝族社会里没有政权组织,家支在族员中起到了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纽带作用,履行政权职能.由于彝族人口的不断发展,家支也在不断分化.本文主要介绍禄劝彝族诸多家支的族称及分支的程序,并结合现在的某些地名,作一些历史性的捕捉,供对彝族历史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9.
正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课程是专业基础理论课,处于专业课程金字塔的底座位置。其地位坚不可摧,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平心而论,对于教师而言,这门课程看似入门容易,实则不易把握,要想讲得出彩、深受学生喜欢就更不容易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起来,认为其先天不足有两个方面:体系庞杂,言语晦涩;理论有余,实用不足。在探索学前  相似文献   
30.
福禄倍尔十分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出了一个周详的游戏和作业体系。福禄倍尔关于游戏教学的思想是他对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贡献,对当前幼儿园教学和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启示我们应该用游戏精神来反观教学与游戏,只有给教学赋予自成目的、主动积极、参与开放、生成对话及感悟体验等游戏精神,才能使教学与游戏从对立走向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