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0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个性主义思潮在带来自由的同时,带给“五四”文人的是普遍的感伤,“刹那主义”人生观和死亡感笼罩了整个诗坛。深受存在主义思想熏陶的冯至,他的诗歌反复吟唱的是在瞬间实现的永恒,这样的瞬间融汇了过去和将来;最让人心醉的瞬间有两种,一是离别,一是死亡;生命中遇到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这种瞬间的外化形式,期待着我们去感受,去领悟。冯至的创作实践表明,在面对外来思潮和文化时,如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进行选择与整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2.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词意象入手,撷取了宋词别离主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亭”意象,从它的文化渊源,因袭关系,意象功能和审美意义等方面结合文本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释了“亭”在宋词离别意义中的生发功能。  相似文献   
24.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义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忐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相似文献   
25.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相似文献   
26.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相似文献   
27.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多有离别伤感之句,甚至用某些特定意象来传达离别之情,体现作者的离愁别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离别文化,然而如何译出这些意象以及准确传达出作者当时的情感,译者就需要进行诸多考量。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古唐诗英译版本多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选取许渊冲的部分英译唐诗为例,从美学视角剖析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离别文化的传达。  相似文献   
28.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29.
从前,有个月亮国。月亮国的日历不是用数字来标记的,每个日子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和月亮在早晨大树下说出的第一句话相关。例如,月亮看着一排鸟儿飞向天际,她说:"可爱的小鸟啊,你飞走了,可能不会再回来,我想帮助小孩子早早地懂得生命总会遭遇离别的!"于是,大树向月亮国的全体臣民宣布:今天叫"感悟离别日"。  相似文献   
30.
离别     
很佩服发明同学录的人.几年的记忆可以肆无忌弹地写在那一本东西上,那么潇洒自如。就在那个时候.整个班级无时无刻不在互写同学录.无非是“记忆中你深埋的脸.出现在美丽从前.时光过了四年.梦走了多远,我们互道珍重.沉默在离开前。”等到最后更有甚.直接翻开前几页其他人写的照抄不误.我想发明同学录的人也从没想过,四年的友情又怎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