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吴志强 《学语文》2007,(1):18-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李白的一首较特别的留别诗。它没有在离别时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借与“东鲁诺公”告别之机,发泄长久以来郁积于胸的愤激之情.一展其蔑视权贵、高蹈出世的傲岸性格。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主旨句.是为卒章显志。问题是,诗的主旨与诗的主体部分的梦境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梦中之景光怪陆离、变幻莫测,梦中之情喜乐忧惧、一惊一乍,这与主旨句相对单一的愤激之情到底有怎样的联系?细究起来,返确实很费思量。这也为后世众多解“梦”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梦境”作以下三种推测.以就教于方家和广大同仁。  相似文献   
22.
闫立德 《现代语文》2006,(8):128-12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诗人用杨柳这种意象成功地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后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诗经》,用杨柳来渲染离别情绪也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熬∫槐疲鞒鲅?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似文献   
23.
梁力 《甘肃教育》2002,(11):24-24
李清照词流传下来的虽不多,却能千古传唱,是因其以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尤其是她的相思眷念之词,更能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24.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印诸柳永,确乎此。你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看以泪眼,只是凝噎成黯然;哭不能发语,全无号啕之爽然,能不令人魂销神伤?文人失意,书生多情,于此全见。看到父亲为“我”操劳、攀逾的艰难背影,总是“我的眼泪又来了”,则又是一个现代文人的多愁善感了。其实,离情别绪岂唯“黯然销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相似文献   
25.
马联芳 《新读写》2012,(4):16-16
渐行渐远的背影,是作家们喜爱涉足的话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人幽怨的边塞诗词中,几乎成了离情别绪的代名词。朱自清就曾经在《背影》一文中,记叙了年迈的父亲如何艰难地在车站爬上爬下的背影。龙应台也曾经著文,叙述了父女母子之间各种场景的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26.
一般说来,感伤诗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感叹人生的不幸和怀才不遇,或吊古伤今,或借景言情,抒春愁秋思,寄离情别绪。等等。就《长恨歌》来说白居易将其划入感伤诗一类是有明确的标准的,也是和大众的理解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7.
汤飞燕 《考试周刊》2011,(65):20-21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这是宋朝范成大的诗歌《横塘》。诗歌前三句写了送客之地的景物,年年送客的横塘.已经揭示离别之意,但在末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看到的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上,颇具神韵。细雨像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用景物做结,从而烘托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28.
《再别康桥》虽是一首离别诗,但它犹如一曲轻柔优美的情歌,其离别的伤感之情,只在第六节才通过“笙箫”这一意象含蓄地流露出来。由于学生对“笙箫”这一传统民族乐器的认识较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笙箫”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离情别绪,便成为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9.
30.
韦庄是唐末五代的一位擅诗擅词的文人,也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词坛上与“花间鼻祖”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韦庄词虽深受温庭筠的影响,在内容上多表现以女性为主体的春愁秋怨、离情别绪,但其词在内容上更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白描方式,在词作风格上形成了清丽疏淡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