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427篇
科学研究   44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76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0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胡瑗是北宋名的教育家,他在执掌苏湖州学和太学的20余年间,锐意改革,首创“分斋教学”,突破儒家经典的藩篱,引入实科课程,反映了宋初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对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开了我国古代分科教育和必修、选修制度之先声。依据“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他创造性地实施“群居进习”和“游历教学”,积极倡导“正学”和“礼乐兼备”,这种以自学讨论为主的集体教学、以参观游览为主的开放和以音乐教育为特色的活动教学,以及经师人师集于一身的教师形象,与“皓首穷经”、“专习浮华词赋”以科举为本的封建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集于一身大批经世致用之才,不仅对于当时的官学革新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而且对宋代以后的学术繁荣、学校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吕叶 《文教资料》2011,(12):25-26
苦难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面对苦难的存在,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救赎之路。本文从胡性能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来探讨胡性能是如何通过死亡来完成对苦难的救赎。  相似文献   
23.
24.
《诗经》中的“胡不”就是“为什么不”,多是反问,表示强化的肯定。“反问”的意思逐渐消失,只剩强烈的肯定语气。“不康,康也”,“不宁,宁也”,这类“不”,有人推测是表强调的“胡不”的简缩,并称这种现象为语义学上的contagion(沾染、感染),这是不可靠的。根据Ulmann的《语义学原理》,“为什么非叫他来”的“非”,“维君子命”的“维”,那才真是Breal的contagion。但如果扩展一下,把由于组合与聚合而形成的词义转移,就中有“沾染”特征的,称为contagion,也是可以赞同的。  相似文献   
25.
胡昌明《“青骢马”辨》认为,“骢”义后世诗与许慎不同,或因许释未当,或因“骢”义转移。大量典籍证明,许释“骢”为“马青白杂毛也”没有不当,后世诗将“骢”义扩大了,所以与许释有别。使用词典,不得混淆“词典义”与“训诂义”。  相似文献   
26.
寒假来了,当大部分的高中生准备利用假期生活放松身心的时候,不少家长也早早做好计划,希望孩子利用假期多学些东西。这个寒假到底该怎么过?是该"圈养"还是"放养"?"熊孩子"们的寒假谁做主?  相似文献   
27.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塞克斯认为太平天国有着神圣的使命,是中国的新生力量,而英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战,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非正义的军事侵略。为此,他在英国的舆论界及国会下议院竭力为太平天国辩护,反对英国政府的干涉行径,揭露其侵略政策。塞克斯的辩护言行展示出一个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真正的民主主义立场和精神。  相似文献   
28.
我国古籍之多,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而古籍中存在的毁损、淆乱现象之复杂,‘却难以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戴震以《永乐大典》所引《水经注》校近刻本,发现近刻本缺漏2128字,妄增1448字,臆改3715字。近人章钰以宋本及他本《资治通鉴》校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得胡刻本脱、误、衍、倒四盖在万字以上,其中脱2520余字,关系史实尤大。笔在考察古书毁损淆乱现象的基础上,寻究出下列原因。  相似文献   
29.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0.
福州的冬至     
郭舒佼 《小火炬》2011,(12):22-2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体现了多彩的传统文化。瞧,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向我们介绍呢,一起来看看吧!亲爱的小语:你好!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转学已经半年多了,很想念你们!福州是个气候宜人、山水环绕的好地方,别名"榕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