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教师具身模仿学习强调教师身体作为教学认知和体验的载体,从整体上即时发现教学范型,感知教学相似性并生产教学相似性,它是教师成长的日常途径和方法.教师具身模仿学习具有发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体验性、过程的缄默性以及品质的教育性等特点.具身模仿学习现象的发生意味着教师具有自我生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教师教育欲走出“身心二元”的泥淖,应该重视发掘教师具身模仿学习的智慧,探索超越的教师教育.超越的教师教育理念强调基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和现实教学空间,注重教师身体经验、实践智慧、内在体悟,以及对教学范型的职业敏感,以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成长.超越的教师教育注重多元化教师教育或教师发展环境,强调保障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发展属性.  相似文献   
22.
数学实验,是学生从"离身学习"到"具身学习"的嬗变的重要载体。数学实验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凸显"做思共生"的内涵,拓展"学科育人"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思想。  相似文献   
23.
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具身学习理论的发展,“离身”状态下的教学设计日益受到化学研究者的质疑和挑战。“认知根植于身体行动,经验建构于具身交互”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化学教学设计也开始从“离身”走向“具身”。由X市化学名师组成的研修坊,对“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一节进行同课异构:分析与比较“离身”的教学设计与“具身”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期对化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身体”在公众的技术认知与接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通过对人脸识别技术微博公众讨论大数据的情感分析及主题分析,发现我国公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沿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生成的。其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情绪更多源自基于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对技术本身及其社会功能的离身想象;而其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消极情绪则更多源自生活化场景的具身使用体验。这种情绪生成机制的割裂进一步透露公众在面对相应技术时关于“我”和“我们”的不同身份想象。这一结论提醒我们在进行相应争议性技术的公众推广时,传统的基于家国叙事或技术知识普及的方法或许只能进一步放大公众的积极情绪,并不能有效地消弭公众的使用恐惧。要想有效降低公众的技术恐惧或其他负面情绪,强调身体介入的试用与使用或许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5.
知识是无限的,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离身学习缺乏自身的体验感,而具身学习可以通过学生身体与环境的融合,促使学生知情意行高度统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力。  相似文献   
26.
他者性理论为“双减”政策修复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质从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供了认识论支撑和实践理路的切入点,也深刻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离身学习和具身学习本体上融合统一,学生学习是二者间交互影响、协同并进的行动。但是,由于生产目的论的渗透、不合理教育考评机制的实施与传统教学理念的贯彻,造成学生离身学习泛化与具身学习弱化的分离现象,进而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遵循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统合所教学段学生培养目标、教学的科目和内容为准则,以因材施教、因材施学为教学风格的耦合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知识讲授与情境演示结合、学生的记诵和体验式学习方法综合运用双向提效,以终结性和过程性结合的学业评价为手段,实现离身学习与具身学习的耦合,才能保障“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与学生学习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7.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具身特征,但高职劳动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上重“劳心”轻“劳力”、教育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评价体系上重数据轻感知等离身困境。针对高职劳动教育现存的三重离身,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应从确立以劳育人的教育理念、统筹理实结合的教育内容、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具身转向,进而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8.
29.
30.
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具有社会选择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及保护策略,对隐私保护技术变革产生着重要的调节。隐私与个人信息一元化的保护策略,在技术上追求隐私信息"可用不可见",导致隐私保护技术离身化,隐私保护目标异化和保护思路偏差。"为利用而保护"的隐私保护技术混淆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区别,忽视了隐私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面临价值逻辑的困境。脆弱的隐私具有强烈的切己性和具身性,我们必须秉持隐私与个人信息二元化的保护策略,发展诸如联邦学习算法、区块链等具有切己性和具身化的技术,让隐私保护从离身转向具身,从积极控制转向消极防御,从中心化转向分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