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90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自古以来便注重自然之美对主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同时自然美对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美育以“悠乐忘身”为审美形式,更以“君子比德”为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2.
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的自然观也历史地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角度入手,阐释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四大发展阶段,包括神化说、致用说、比德说、畅神说,并揭示每种观念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文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文学创作当中,就是文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4.
比德与移情--中西自然审美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德”说和“移情”说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两者有某些共同共通之处,但“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其间差异表现在理论谱系、哲学基础、心灵内容、理论形式、心理机制和主客关系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5.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6.
马拉松 2013赛季,世界男子马拉松项目竞争得相当激烈,因为打破世界最好成绩在这里都不算什么。肯尼亚运动员基普桑在柏林马拉松赛上创造了2小时03分23秒的新的世界最好成绩,但莫斯科世锦赛上第五的成绩只能让他屈居十佳第三名。  相似文献   
117.
奥林匹亚赛会是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竞技场。亚西比德在奥林匹亚赛会的战车比赛上大获全胜,赢得了威望和地位,得以成功领导西西里远征,体育竞技为他在雅典城邦内部的政治角逐提供了助力。同时,奥林匹亚赛会也是希腊邦际外交的舞台,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两大势力集团在赛会上明争暗斗。亚西比德的成败与奥林匹亚赛会的特殊性质有关,奥林匹亚赛会具有公共空间属性,其泛希腊特性与城邦政治相结合,成为亚西比德的秀场,但在亚西比德因渎神案而失势后,那场胜利成了他政治野心的佐证。古代奥林匹亚赛会的政治性,既给了亚西比德运作的空间,也影响了他与城邦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