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90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铭文“象物比德”传统被宋代理学家进一步承继并开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学家扩大了“象物比德”传统的自然取象范围,纳入更多人造日用器物;二是理学家扩大了“德”的内涵,体现为从君子之德到圣人之德,蕴义理于道德。理学家铭文存在一条“象物—附理—比德”的内在理路,实质是依托“理”在“物”与“人”之间搭建中介点,使个体通过“观物取象”实现对形上道德的认识、把握和涵养,充分体现理学道德本位思维之于文体生成转化的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92.
正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地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肚子吃饱了,身体穿暖了,活是活得成了,但是活下去做什么呢?回答不上来,一定索然,自觉与禽兽无异。有了理想就不然。咱们一天天生活下去好像黑夜航行在海里的船,理想就是招引咱们的灯塔,咱们要生活,要努力,就为要到达那座灯塔。  相似文献   
93.
在比德的记载中,朱特人是迁居不列颠的三个日耳曼人集团之一。然而,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几乎鲜有提及朱特人这个词,而是代以其它称谓。基于现存文本的分析和比较,令我们感受到比德有关朱特人的记载影响深远,而其它文本的证据,促使朱特人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4.
失败的英雄     
钟明 《全国新书目》2008,(15):11-11
在这本《海外体坛趣闻》中,你可以看到奥运史上的一个个奇闻逸事。下面两个片断摘自该书。裁判和记者搀扶他走向终点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由于天气炎热,不少运动员退出了比赛。意大利的比德里一直在坚持着,当他跑到距终点只有40米时,再也坚持不住了,突然昏倒在地。场边的医生赶紧跑上前去急救。这时,比德里清醒过来,推开医生摇摇晃晃地继续  相似文献   
95.
<正>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其实,这个成语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古代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是用来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  相似文献   
96.
97.
"比德"作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中国绘画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德"即人们以自然物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隐喻、象征人的品格。荆浩的山水画深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在结构布局、骨法气势方面,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与审美形态上,形成其独特的比德风格。  相似文献   
98.
“比德”说和“移情”论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从它们的理论脉络和主要特征可看出它们的“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两者的思想背景、内容与形式、心理机制等三方面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
“比德”说是先秦儒家关于自然美的一种观点,它将自然物的外观特征伦理化、人格化,从观念上将其纳入社会范畴,从而使自然美与伦理的善联系起来。作为一种从社会性、伦理性出发去评价、观照自然物象的审美原则,它积淀、孕育着中华民族“向心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精神。它是自然向人生成的“人化自然”的作品,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的伦理本质的感性外化,通过个体感性形象(物象)的显现表现了理想人格的神圣和艺术的无限。  相似文献   
100.
中国美术史上绘画功能是从认识功能到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依次受到重视的。从唐宋时代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所表述的功能论观点中,可以看到绘画功能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发展演变。宋代的另一篇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也显示出唐宋绘画功能论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