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秋风"一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加上宋玉《九辩》中那千古感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文学中的秋风便纷之沓来,并且与悲凉哀愁之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风"被不断重复、点化、裂变,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生发出诸如怀远人、思故土、忧身世、恨别离,萧索、凄迷、忧怨、悲壮等意象。  相似文献   
122.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对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存在的多种阐释异说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比兴寄托说”和“人民性问题”的历史渊源,讨论了此诗与《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的创作时间问题,特别对于“三重茅”、“南村群童”、“为盗贼”、“寒士”、“恶卧”等语进行了综合辨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4.
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在上虞,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日前正式开馆迎接中外陶艺家入驻。陶艺中心是由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陶艺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公益性学术机构,聘请国内外陶艺家入驻创作,记录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法及烧成等全过程,并且收藏现代陶艺作品。灰色砖墙上挂着玻璃展窗,里面镶嵌着从东汉至五代·北宋的上虞青瓷碎片。陶艺中心分为陶瓷拉坯及制作室、陶瓷半成品展示区、精品陶艺展示场所等功能区,可以见到  相似文献   
125.
(本课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思路综述:这首诗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我在设计本课时,考虑到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诗歌学习的基础,力图在学习中,能比较深刻地挖掘其诗歌的思想内涵,对其诗风有一个较为客观和全面的把握。让学生通过对这首古体诗的学习,不断地寻找、发现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受益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未来的学习,是走出教材,走向更为宽阔的文学天地。  相似文献   
126.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  相似文献   
127.
流石 《桥牌》2008,(3):45-46
深秋,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凉风中,芦花飞白,雁行阵阵,不由得百感交集。经过盛夏的热烈,心岑下来,焦灼和渴望、烈焰和燃烧,一切都淡化了;唯有秋水在天池浩荡。  相似文献   
128.
聂占起 《垂钓》2010,(1):48-49
“十一”长假,闷在家里。不去本溪关门山赏秋景,也不去北京香山看红叶,是为省些银两,去参加没完没了的婚礼、寿宴等等。好在楼下花园不乏树木,甚至还有几棵枫树可观。  相似文献   
129.
向阳湖梦忆     
每年到了9月,秋风就为北京送爽,蓝天高远,大气澄清,便开始了这个古城的黄金季节.然而竟有一回,在那个“一级战备”带来人心惶惶的9月里,永定门火车站上熙熙攘攘,阴沉郁闷的气氛笼罩着纷乱的人群.远征的人和送行的家属以及留守的同事,隔着打开的车窗相视而泣.最刺激人的便是何家母子因为惜别而抱头痛哭,虽然没敢大放其声“直上干云霄”,却也几乎要“牵衣顿足”了.本来么,才读完初中不久就成了领导阶级的青年工人,就在那个年月,理应不时地“再教育”几下知识分子们,方显出英雄本色.然而此番竟和我们这些“老九”们一同到湖北去落户、去吃苦、去受难,实在是打心眼儿里不能接受,至少没这个精神准备,更何况长这么大就从来没离开过妈!  相似文献   
130.
常常在品味唐诗的过程中,我会异常清晰地感受到汉字所具有的那种动人心魄的魅力。比如说王勃的这首《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记得很小的时候读到这首诗,就很被打动,这种情愫一直在心底里,直到有一年秋天,自己置身山坳,秋风萧瑟、黄叶纷飞之际,这几句诗忽然撞向心尖,方才真正感受到这样的诗句的妙处。不过,细细咀嚼又是另一层感觉了。不妨一一道来。思维的跳跃,是诗歌的特质。如果是一个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