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10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44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4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从唐至五代时期的书院来看,科举制度是促进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书院与科举联姻的主要原因包括: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封建家族维护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及书院教育家的榜样作用等。书院与科举的联姻在促进书院发展的同时也使书院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官学,从而阉割了书院自由讲学、独立研究的办学精神,这一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82.
《编辑之友》2007,(4):F0002-F0002
《科举学导论》;《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语言教育论》。  相似文献   
983.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文艺作品“以泄愤懑、抒发愁思”的“孤愤之书”,而直抒胸臆,发心中之不平、浇胸中之块垒的,当推书中描写到书生的那部分作品。本文便是大体按作品创作的时期,按类型分析书生的形象,然后再论及蒲松龄的创作态度。由此不难发现作品中可歌颂或肯定的书生形象积淀着蒲松龄的理想精神追求,否定的书生形象透视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态度。  相似文献   
984.
章由元散曲“隐逸的泛化”,追溯儒、道之“隐”的区别,进而论述儒学对历代人的深远影响。但“学而优则仕”却要等到隋唐科举制出台才有现实的可能。不过到了封建特权专制盛行的元代,科举衰落,吏制逆转。这不仅导致儒风凋丧,士人歌“隐”,也造成官吏整体素质滑落,并影响到元代政权的巩固。回顾这一段历史、化、学的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发展先进化的战略意义,以及严明吏制的重要性,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85.
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科举制度在沿袭唐代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福建士子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尽情施展才华,使福建一跃而成为宋代少数几个科举大省之一.发达的科举在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各种人才的大量涌现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文化的繁荣又促使科举进一步发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986.
本文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的背景出发,分析了中国近代两个历史时期,即清末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以及民国等历史阶段的科学与人文纷争的实际,探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中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87.
科举制凭借制度文明这一中介,对中国漫长的帝制社会乃至当代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时光的推移,科举对中国社会的有些影响已逐渐减弱,有些方面则可能更加突出,但其对中国社会乃至人类历史的影响已定格成永恒。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发展进程中,都必须正视科举的影响。唯有如此,才可能去芜存菁,使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988.
王先谦是湖南近代史上公认的教育界领袖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年代,王先谦从"中体西用、致用于世"的教育理念出发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努力倡导教育革新,反对科举取士制度,主张废八股和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在长期的治学和教学实践中,坚持"兼收并蓄、不唯门户"的思想,培养了众多出色的湖湘学子.  相似文献   
989.
徐梓 《中国教师》2008,(19):34-35
<正>明朝科举对后世的另外一大贡献,是南北卷制度的正式确立,通俗地说,也就是确定了南北地区录取名额的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990.
《莆田学院学报》2021,(1):48-53
以乡里举保、生员互保和官员保结为主要内容,以保举品学兼优的生儒参加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明代科举保结制度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为明代科举取士、选拔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存在因政治腐败而失去效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