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81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535篇
教育   28367篇
科学研究   4773篇
各国文化   144篇
体育   730篇
综合类   1295篇
文化理论   201篇
信息传播   4931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1039篇
  2022年   912篇
  2021年   907篇
  2020年   829篇
  2019年   848篇
  2018年   439篇
  2017年   780篇
  2016年   901篇
  2015年   1530篇
  2014年   3175篇
  2013年   2596篇
  2012年   2836篇
  2011年   3458篇
  2010年   2979篇
  2009年   2750篇
  2008年   3257篇
  2007年   2294篇
  2006年   1765篇
  2005年   1517篇
  2004年   1050篇
  2003年   959篇
  2002年   841篇
  2001年   658篇
  2000年   536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蒋恺 《传媒观察》2022,(7):90-95
在传统的非遗传播传承的文化空间日渐消解的同时,开放、多元、活态的媒介空间不断扩展文化空间的边界,使其承担起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媒介空间中文化空间的复兴,使非遗突围进入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本文从可见性切入,关注作为关系生产的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如何使得空间在权力和资本共谋之下,产生全新的文化空间,原来的碎片空间又如何被抛向可见性的全景视域。借助短视频拓展传播渠道和范围,吸引年轻群体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并基于短视频生产链设置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成为构建活态传播传承的新路径;同时,文化场域在遭遇媒介场域的反噬后,短视频这一新媒介传播的风口形式,并没有带来非遗活态传播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4.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31个省(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以检验公共图书馆机构数、藏书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在"全民阅读"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建议从四种维度创设新型公共图书馆。  相似文献   
105.
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以美育人”的过程中来。文章基于图书馆美育功能建设,将图书馆文化空间划分为建筑空间、物体空间、文化标识、色彩、特色文化、空间主体六个模块,并以北京邮电大学沙河图书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图书馆文化空间“以美育人”的启示,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加强文化空间美育功能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107.
《新闻界》2022,(4)
弹幕被视为一种强互动性的评论文本,但部分弹幕并不承担评论功能,同样也是弹幕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位置弹幕。本文应用扎根理论对近三万条弹幕进行编码,发现位置弹幕是空间参与度与用户参与度并重的一类弹幕,其以弹幕空间为核心,联结现实空间、文本空间和弹幕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位置弹幕的边界与分类,用户在虚拟世界的空间实践方式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08.
109.
黄婷 《东南传播》2022,(9):104-107
短视频的发展使得侨居海外的华人拥有文化传播的渠道,成为文化中间人。通过采用个案的文本分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马来西亚华人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最终发现,文化中间人既通过共同解释项展现同质文化,又以文化注解的方式凸显文化差异,展现出一种奇观化的叙事。同时在数字媒介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成为必然,第三空间的理论边界进一步拓宽,发展为以媒介为边界的数字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10.
栗心怡 《东南传播》2022,(11):90-93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