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7623篇
科学研究   221篇
各国文化   42篇
体育   89篇
综合类   230篇
文化理论   48篇
信息传播   161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571篇
  2012年   717篇
  2011年   886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727篇
  2008年   903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505篇
  2004年   481篇
  2003年   426篇
  2002年   332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任志萍 《青年记者》2016,(24):33-34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说:“语言不再表征现实,不再是用来强化主体的工具理性的中性工具,语言变成了,或者更确切地说,重构了现实.”①新闻引语在借用“他者”话语来表达、佐证、补充报道主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不同“他者”话语权的选择和分配.这种选择和分配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看,体现着报道者对不同引语话语来源者社会身份和角色的建构. 本文以搜狐新闻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使用了引语的24则“民生新闻”②为例,讨论以“普通百姓”为语源的引语中所隐含的社会身份及社会角色认知,并针对现实认知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引语选择和引语视角的角度提出“引语重构”的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民生新闻更好地实现观察民情、洞悉民心、倾听民声的传播服务宗旨,使其更好地起到政府和百姓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2.
范敏 《青年记者》2016,(5):19-20
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意见生成与意义解读的新变化 新媒体时代,作为公共空间言论表达的重要形式,新闻评论的社会参与度高、影响大,但质量参差不齐,这与新的传播环境带给新闻评论的意见生成与意义解读七大新变化有关:评论主体多元带来的利益诉求的高度分化与持续对峙;持不同意识形态立场的群体言论的固化;评论客体广泛且焦点的形成具有偶发性;事实与观点区隔不清的结构组织与话语表述方式;感性与理性混杂的观点论证与意义解读方式;拥有完整结构的新闻评论与不完整结构的网络言论互动中的理解偏移;随兴或即兴式的发言方式带来的言论伦理意识的淡化.  相似文献   
133.
近年来,批评应试教育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有两面性,任何事物我们不能断然地否定它,若要正确地看待应试教育,需要追根溯源,看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利弊及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有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应试教育的由来、利弊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应试教育作一下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34.
批评隐喻视角下的隐喻是实现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本研究以2015奥巴马国情咨文为语料,研究话语者如何受交际目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运用话语策略实现自己的身份建构。分析表明: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通过隐喻构建了自己作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发展的引导者和成长的看护者,而这样身份建构的背后是由政治目的所驱动,这为凸显隐喻、身份建构与政治目的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5.
秦金根 《红领巾》2004,(3):25-29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6.
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意象对话技术为我国朱建军博士所创,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来询者一起使用意象,靠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来相互交流,通过调节和改变意象调适来询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7.
一 小学升初中,女儿欣欣的成绩让我进退两难--281分,只能进区普通初中.我心急如焚却又毫无办法.实打实地说,欣欣这个成绩是我早有预料的,只不过是出于做父亲的心理,不愿也不想面对罢了.  相似文献   
138.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论的逻辑起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文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特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论虽然逐渐观念化、抽象化,也构成了诗性的批评系统。但这种话语一旦定型、成熟之后,文论的意象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会受阻。同时,面对西方的话语的大量的浸入,却有一种“失语”的迷茫。文论的现代话语的建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进行了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理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9.
对于文学,有三种批评的视线:仰视、俯视与平视。用宗教或理性的态度批评文学,具超越性,是一种仰视或俯视的态度。而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则取同情的了解的态度,对文学是平视的的视线。本文肯定平视的合理性,肯定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的历史独特性,并深信其远大的前程。  相似文献   
140.
一、史学的惩劝功能及其在古代小说批评中的呈现历史学家编撰史书,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惩劝意识”,希望借此来宣扬伦理道德,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孔子编《春秋》,把褒贬寓于世事之中,借微言而显大义,使“乱臣贼子惧”[1],这种“春秋笔法”成为后代史家们追慕的典范。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2]唐代的刘知几认为:“史之为务,申以劝戒,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3]史学这种能供千秋万代评说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