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00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371篇
教育   64110篇
科学研究   4853篇
各国文化   592篇
体育   2400篇
综合类   2201篇
文化理论   990篇
信息传播   10830篇
  2024年   297篇
  2023年   1286篇
  2022年   1423篇
  2021年   1297篇
  2020年   1029篇
  2019年   1020篇
  2018年   610篇
  2017年   855篇
  2016年   1101篇
  2015年   2106篇
  2014年   5990篇
  2013年   5295篇
  2012年   6491篇
  2011年   7052篇
  2010年   6018篇
  2009年   5760篇
  2008年   7647篇
  2007年   5466篇
  2006年   4683篇
  2005年   4571篇
  2004年   4479篇
  2003年   4032篇
  2002年   2660篇
  2001年   1989篇
  2000年   1400篇
  1999年   365篇
  1998年   254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3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123.
刘兵 《新闻世界》2006,(4):15-17
2006年反商业贿赂高调亮相,成为今年反腐关键词之一,这意味着今后反腐败的范围,将从政府扩大到商业领域,从重点打击受贿到行贿受贿一并打击,过去,反腐工作的重点是打击受贿,然而,行贿和受贿是利益共同体,因此,把行贿人列入重点打击目标,有助于源头上制止腐败。[编按]  相似文献   
124.
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大力推广应用,让许多教师选择了“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本拟从语教学的角度,谈谈形象化教学手段与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25.
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但后来以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为表现形式的百家争鸣却成了历史的绝唱。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126.
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到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发展的观念上已达成了共识。但与课堂上的生动活泼形成反差的,是我们身边的考试制度依然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127.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只有《易》、《诗》、《书》、《礼》、《乐》、《春秋》、《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书,堪称“原典”,其中所蕴藏的时代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革故鼎新精神、民为邦本思想、兼容并包精神等,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这些中华民族精神在历代逐步演进,并在近现代获得较大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8.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根据体育院校学生自身特点,从体育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代教育科学,提出培养体育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9.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0.
同礼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们之问有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和时隔60多年后的寻根小说的作家的“默契”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和流动的视角来看,二者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地域性文化中所表现的自然生态下的生态和心态,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是相近的。它们的出现不仅不是对现实的疏离,相反却是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