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1篇
教育   4171篇
科学研究   692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180篇
综合类   220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65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517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71.
本文给一反例说明Miwa问题的解答中的两个条件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72.
罗兴甲 《安康学院学报》2002,14(1):51-52,64
钱歌川教授在其所著<翻译的基本知识>第七章〈直译和意译举例〉中,以熊式一先生所译<西厢记>中一名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塞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认为把"西风紧"译为"Bitteris the west wind",似乎有点犯了直译的毛病,而且前面的形容词bitter在英国人的观念中发生矛盾.并以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Masefield的<西风歌>出面说明.钱老提出"最好还是意译."笔者不敢苟同,遂从地学因素观点出发,分析阐明<西风歌>与<西厢记>中同为the west wind,缘何两者情景迥异的因果原由.若为符合英国人的观念,采取"入乡随俗"方式意译西风,似嫌欠妥.笔者赞同以"直译加注"方式以译西风,较为恰切、适宜.  相似文献   
73.
应用集对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在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定量评估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并与有关评估法进行比较,说明了该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自相似分形集的构造在实际中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针对一类自相似分形集的构造做了研究,提出了从自相似压缩映射的不动点集出发,可方便地构造其自相似分形集,并用若干实例说明此方法。  相似文献   
75.
《秋水庵花影集》是晚明散曲大家施绍莘现存可知的唯一的一部作品集,它成书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浸润着施绍莘的心血。由于施绍莘的精心安排,明刻本《秋水庵花影集》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76.
贾岛诗歌的主体风格应是平淡之中见深警,这种风格的形成得力于他自觉的艺术追求及禅宗思想的影响。贾岛构建这种主体风格的艺术手段主要体现在深化刻发掘,得常我难得之体认;以意为主,以形显神;情感物化,以景写情;于细微处体认出奇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7.
《冯少墟集》为明代关学重要人物冯从吾的文集,该集在明清两代增补多次,现存八种刻本俱出于已佚的万历四十年本。存世明刻本皆为冯氏在世时付梓,均未收录天启元年后的作品。清刻本中,康熙本内容较完整,讹误较少,是较好的版本;光绪本内容虽为最全,但讹漏较多,且打破了《冯少墟集》原有结构;《四库全书》本多有删改,且未收《冯少墟集》续集部分;《广明儒理学备考》本仅为选集。综合比较,在现存版本中康熙本最佳,后两者文献价值一般,故整理是书正集应以天启本为底本,康熙本为校本,并参校万历四十五年本、云南省图书馆藏本,续集应以康熙本为底本,光绪本为校本。  相似文献   
78.
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耶律铸一生大部分时间随宪宗、世祖征战,因此对朔方、西蜀、漠北的边塞征战生活极为熟悉。其《双溪醉隐集》存有大量反映边塞生活的征战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攻城略地、占据中原、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本文对其中关于军旅、阵营及盟约名称的特称术语略加考释,为勾勒十三世纪边地的语言风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9.
80.
为了解决常做常错的毛病,我们想出了“错题本”,经过不少人在实践中不懈努力,不断地改进,创造出近乎完美的操作办法,不少学生记录了一本本精美的“错题本”,很多优秀学生在介绍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也都首提错题本的重要意义.但是,不少学生却屡屡犯错,这时部分老师就会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问“你做过错题本吗?”把及时检查、巩固的责任完全推到给学生.笔者认为不少人把错题本理想化,编写错题集重在“纠错”而不要搞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