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13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纯粹抽象意识本质上就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超现实的、歪曲的、形而上学的反映.它在结构上有不同的层次,具有超现实的抽象性、违背客观规律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特征,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任丑 《教育学报》2007,3(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4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道德主张,由于其内容从表面上看类似于康德所提出的"绝对命令",所以很容易将二者视为对同一个原则的不同方式之表述,并用来相互诠释。通过对儒家的这一道德主张的"解构",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具备道德法则必须具备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从而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作为伦理学之"金律"的"绝对命令"有着质的区别,不能被视为人类道德实践中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44.
张炜的散文可分三个部分 :读书随笔、独语散文和对人生经历的深情回忆。其中以独语散文最有艺术价值。它以独语的方式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忧愤、苦闷及孤寂中不绝于追求的情志。而那些纪怀文学大师的随笔别致动人 ,张炜借之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纯粹性”的追求。本文着重对张炜的这两类散文予以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45.
<正>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对于一个命题是否有多种结果不加考虑,而只作出一个结论就完事,使结果对而不全;或者得到多个结论而因缺少推敲,使结论不完全正确.像这样解题缺少纯粹性或完备性的情况,是考试中失分的重要原因.为帮助  相似文献   
46.
约翰·乔治·哈曼通过其《纯粹理性元批判》等一系列著述对启蒙理性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从诠释学的视角分析启蒙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并提出"整体论"来反对"二元论",强调整体之中的"个体性",彰显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密切关联,理清作为纯粹学术理论概念"理性"的本质,突出情感等主观性之于历史诠释的重要性,从而为浪漫主义的兴盛披荆斩棘。  相似文献   
47.
正初中数学属于纯粹数学范畴,是撇开具体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内容,单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变化的一种数学形式,因此初中数学要比小学数学抽象。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提升的阶段,虽然已经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很稚嫩,相对而言,学生更喜欢具象化程度更高的知识内容。对于抽象的初中数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低一些,这也是有的学生小学数学学得不错,初中数学却学不好的原因。这并不是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48.
立体构成是研究综合形态在空间存在的关系,以构成的纯粹性为目的探索设计文化内在的联系,它为整合、重组各种立体关系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9.
王阳明从“心即理”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建立心体,并引入“良知”这一范畴,突出了人的良知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康德取消一切外在的经验,把纯粹理性作为道德实践的依据,从而建构一套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深层次比较两位哲人的思想,就能发现无论是王阳明的良知还是康德的纯粹理性,皆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道德依据的先天性。然而两者之思想亦有区别,主要体现在良知本身具备情感,而纯粹理性排斥一切情感。关于德福一致,康德认为现世中幸福与道德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惟有通过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并在道德中实践对这两个先验理念的信仰,以期在后世中达到德福一致。王阳明则将良知与道德情感视为一体,在道德实践中便能获得超越感官享受所带来的愉悦,使德行与幸福在此世中就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50.
一直 《围棋天地》2000,(7):56-56
虽然自己远远不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但还是力图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不过,在棋艺方面,我却很想在棋盘上“学坏”。私忖:围棋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损人利己”。当然,这里的“损”和“利”所指只是棋盘上的目数而已。倘如你的棋力强,则意味着你在棋盘上能占到人家(对手)的便宜。相反,我的棋力弱,则意味着我难免要在棋盘上吃亏。棋盘上的总地盘是既定不变的,人家多占了一目,就必然意味着我少占了一目,反之亦然。为了赢棋,除了损人利己,别无它途。既然如此,那么,在棋盘上“学坏”也就是天经地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