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纵横家首先是社会政治活动家,而非纯粹的道德伦理学家,纵横家是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产生和深化对道德的认识的。纵横家是通过“非儒”的形式,提出自己的道德论及道德规范,并以之作为自己社会行为的准则。纵横家道德论把“进取”作为最高的善,具有人生的超越性及实践价值。纵横家的道德论具有人性恶的认识特点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2.
孙逊 《中文自修》2010,(6):52-55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虽是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却也造就了民族智慧之光爆发的盛景。在孜孜于诗书的儒家、逍遥于无为的道家、奔忙于救世的墨家、精研于战术的兵家、津津于法治的法家等等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并不建立思想体系,不立门派,不追求万世功德,  相似文献   
23.
探讨了《史记》先秦政治说客的政治伦理,从他们进行政治活动的利益动机,对儒家人才观念的批评与拓展,以及对其政治行为坚持非诚信原则等三方面加以分析,并对司马迁为此所作评价提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4.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
战国纵横家不仅有"术",而且有"学"。纵横之学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一样,都是以政治为核心的。纵横之学主张用智不用德,用谋不用勇。外交领域是纵横家施展智谋的最好舞台,因此纵横之学主张外交保国。纵横之学产生于商业发达的战国时代,因此染有商贾习气,这也是纵横学说被后世统治者所扬弃的致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6.
文章试从"江山之助",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陈子昂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论述,更深层次地探究陈子昂的纵横家思想向儒家思想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7.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关于贾谊思想的属性问题,众说纷纭,有认为是儒家,有认为是法家,还有认为是道家,甚至有人认为是杂家或者纵横家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认为,贾谊是一位兼综百家的思想家,其思想是周秦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产物,不要用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来定性,我们可以具体研究贾谊的礼治思想、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民族思想等,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28.
《战国纵横家》的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之为利者养人”;“于安思危,危者虑安”;政治上的“转祸为福”,不利情况下的斗争求生存,图恢复,利益根本对立的政治盾难以调和,从对方的利害关系上说服对方;“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弗失也”。其中有的思想,与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思想,与“察于见反”的哲学辩证法有密切的关系,与对儒家的批评和对道家思想的吸取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29.
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比较发达。孔子杏坛讲学、稷下学宫等都是我们谈起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当时虽然没有正规的口语交际教育,但是辞令教育却较为发达。那时,士阶层为了施展抱负,为了获得统治者的宠幸,游说进言之风盛行;同时由于列国纷争,使节往来频繁,“公关”及外交方面的口语交流的需求激增。许多纵横家辩论家的名字广为传颂。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如苏秦、张仪等;  相似文献   
30.
游说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道义为立场,以礼法为规范,以事理文采为手段,以"弘道"为目标,不计个人得失地奔走在"济世救民"的理想之路上,从而形成了与纵横家风采迥异的游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