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91篇
科学研究   4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天气一热,人就容易胃口疲惫,不想吃东西。但是,身体所需的营养却一种都不能少,而且因为夏天出汗多,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钾、钙、镁等各种矿物质元素,都比其他季节损失更大,需要额外加以补充。顿顿抱着西瓜替代饭菜,喝着甜饮料,吃着冰糕冰淇淋,显而易见不能提供足够的B族维生素。餐桌上除了凉拌蔬菜、凉粉凉皮就是清粥咸菜,也没法供应足够的蛋白质。要知道,蔬  相似文献   
92.
民国时期的上古声纽研究,广泛地利用了谐声材料,引进了历史语言学的新方法、新理论,与以往相比,既有材料的拓宽,也有方法的更新,并取得了诸多新的突破,在古音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3.
味觉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感知能力之一,味觉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本文基于大量语料,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甜"和"sweet"隐喻化的共性和个性,总的来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通过进一步分析,证实了味觉范畴隐喻存在着认知与体验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4.
刘夏 《科学与生活》2009,(2):106-111
<正>今天随意谈论3G的人们想象不到,在光导纤维、聚乙烯和中继器尚未出现的19世纪中叶,一条铜导线、塑胶制成的电报电缆被敷设在大西洋底,第一次打破了大洲之间孤立的状态。1866年7月27日,电流载着电报信号,以光速顺利沟通美欧两大洲。而在依赖马匹、航船的年代,信息从纽约传到伦敦,至少需要两周。  相似文献   
95.
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可以称得上是继李荣先生《切韵音系》之后在《切韵》音研究上的又一部力作。《切韵研究》一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拘成见,提出并充分论证《切韵》基础音系是洛阳音系,并掺杂一些金陵音性质的学术观点;持论有力,对高本汉的学说进一步修改论证;广涉文献,补充并修正前人的相关论述;小心求证,对"重纽"等一直疑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新解等;"古今通观"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96.
运用陈澧考证韵类的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还不能必然得出“韵类考”中所示的三百一十一个韵类,在这三个条例之外,陈澧应该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来研究《广韵》韵类。  相似文献   
97.
《韵会定正》为明初孙吾与所作的韵书,此书久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韵》保存其部分反切。通过考证,《韵会定正》音系共29声类,其声类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二:保留全浊声类,但将大量全浊音字归入了清音;知照组声类合并,禅部分和澄相混,禅部分和船相混的情况与《洪武正韵》相似。  相似文献   
98.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都会为自己选择一条适合的道路,要么走上仕途,要么归隐田园。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要遵循一个从“扫一屋”到“扫天下”的过程,无悔地完成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99.
《科学生活》2008,(7):68-69
良辰美景,明月清风,沸新酿之蚁白,滴小槽之珠红,味流霞而细酌,扫浮云之一空。——李纲黄酒的传说黄酒也称米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是酒中之祖,酒中之王,属于酿造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中国民间流传黄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  相似文献   
100.
分析虚词,较难完全依据字形,关键要借助于语音。本文试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传统方法运用于主要体现语法功能的虚词的研究上,对有通用现象的一组字,进行包括声纽和韵部在内的语音上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存在的“声近义通”研究中的重韵轻声现象,本文指出,在声纽和韵部皆可或同或近或转的前提下,在有实际语言材料证实的基础上,始可判定虚词用法的“声近义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