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815篇
科学研究   21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王陈斌 《教师》2014,(30):107-108
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点睛之笔的结尾。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会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本文将从"问""趣""境"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课堂结课艺术。  相似文献   
92.
片段一:分数的初步认识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答略)师:思考一下,(出示方格纸上的一个涂色三角形)如果这幅图是原图的1/4,你能画出漂亮的原图吗?(由于此时已经下课,于是教师便让学生先欣赏教师创作的"作品",然后要求学生课下自己思考创作更多的"作品")课虽止,意未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初步认识了分数,比较直观地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  相似文献   
93.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个性,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创新型结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科学、巧妙的结课方式,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4.
<正>总是在冬天,在下雪的日子,看到飘洒的雪花、河流或者鸟,一只苍鹭,瞬间出现在我的眼前。28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起那只苍鹭,也许,它早已融入到我的灵魂深处。想起那只苍鹭,我的心就会莫名地震颤。关于动物,关于动物的爱情,让我感动。我相信,就人类而言,能为爱守望,为爱殉情,似不多见,何况动物?我要叙述的是,一只苍鹭,在失去爱侣后,那种穿越生命的爱情等待,充满着孤独、悲伤、绝望和悲壮。那年我15岁,在家乡上高中,放学回家时,  相似文献   
95.
汉初距战国不远,战国时期所形成的许多趋势仍得以延续着,如任侠与结客风气的盛行即承战国绪余而来。任侠与结客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最终衰落于汉武帝年问?任侠与结客衰落的原因,从表面看来,是由于他们与汉初诸帝的利益形成矛盾;从长远的眼光看,则是由于他们与中国传统化的不相容而导致衰落的。  相似文献   
96.
在街头巷尾,常常会看见时髦的女子身着传统的中式服装:织锦的质地、精致的盘扣;同时,吉祥、隽美的中国结艺也往往成为有车一族的新宠儿,我们隐约品味到了远古的神秘与东方的灵秀,令人遐想一番。  相似文献   
97.
探索特早熟密柑在红壤丘陵荒地上矮化高密裁植、早结丰产技术可行性,通过良种引进、树体矮化、密植栽培、科学管理等措施,取得技术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8.
~~2006年10~12月上海启用的新邮首日戳、纪念邮戳和邮资机戳~~  相似文献   
99.
董灿 《大众科技》2012,14(4):137-139
排烟热损失是目前火电厂节能降耗的重心之一,高排烟温度不仅大大增加了排烟热损失,降低了锅炉效率,增加了尾部烟道再燃烧的风险,同时对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也有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可能影响排烟温度的相关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研究,探讨从机组运行调整及设备改造的角度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排烟温度水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0.
刘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本科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原地质研究所。从事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研究近20年,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区域地质研究、喜马拉雅高压麻粒岩岩石学研究、西藏蓝片岩岩石学研究、藏南卡达区域地质和榴辉岩研究、造山带中壳源火成碳酸岩厘定、矿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