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篇
教育   289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通过学形式表现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其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32.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33.
还有一瓶水     
  静/译 《阅读》2014,(10):13-14
在太阳的炙烤下,沙漠里寸草不生,探险家已经迷路好几天,水喝光了,食物吃完了,他绝望地认为自己的生命和探险旅程一样到了尽头。就在他失望的时候.忽然发现远处有一处废弃的茅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赶过去,茅屋里空无一人,庆幸的是在屋子后边发现了一个压水井,他顿时觉得自己有救了。于是他开始拼命抽水,但水井里的皮阀干巴巴地翘着,四处漏气,只听见和井壁摩擦的吱吱声,根本抽不出水来,探险家再次绝望了。  相似文献   
34.
这是一次在无边无际的沉重中艰难跋涉的采访。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举闰震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34名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火速赶赴灾区,亲历了几万蓬勃的生命在刹那间殒落,亲历了几十万不屈的生命在伤残中煎熬,  相似文献   
35.
《呐喊》《彷徨》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而后期的《故事新编》则为一反讽式的结尾,这二者呈现出主体复杂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36.
方方站在生存哲学的高度,演绎了一位当代智性女性的悲剧;透视了作家对现世生存的幽深洞见和本真体验.  相似文献   
37.
曹禺作为剧作家,始终对人的生存境遇充满深切关怀.他从人性化的角度,通过对繁漪、陈白露和愫芳的生存困境的形成及挣脱羁绊的描述,揭示了人物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表明曹禺对人的生存处境和情感痛苦有着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8.
鲁迅的文字以及关于鲁迅的文字这样丰富,我们随手一捡,也能从书籍里拨拉出他深刻思想的吉光片羽,从中获益。他的文学作品洞幽烛微,照见国民的劣根性,使青年悚然一惊,朝反方向往宽阔明亮的地方去;他的杂感文恣肆老辣,直击现实的黑暗,青年人读之得助力生大勇猛而拣定正路反抗绝望。散文诗、散文、小说、杂文,这些文字,似乎来得较正式庄重。鲁迅私底下与青年人的信件往来,虽然仍字斟句酌、下笔谨慎,但是比较起来,要随意些;当然,更为随意的话语在鲁迅与青年人的交谈中更多。  相似文献   
39.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时代。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很多人给自己的世界设置了重重障碍。既防范陌生人的打扰,也阻止自己卷入无端的是非漩涡之中。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写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城市孤独。  相似文献   
40.
“看客”形象无疑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亲历了疗救国民的寂寞,鲁迅对这些旁观者是既恨又怜,对他们有些陷入绝望。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