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山东图书馆收藏的王士骊《幔亭公漫录》钞本是未见人引用的一种记载王士稹暮年生活的重要史料,详细记载了王氏临终前一年的心态及丧葬经过,可补传记之缺.  相似文献   
92.
大观亭为明代嘉靖年间安庆知府陆钶因纪念元末守将余阙始建。亭址位于安庆府城西门外,地势高峙,前濒大江,境界雄伟,气象万千。在大观亭四百余载的兴废变迁史上,其功能、意象亦不断充实演变。先是明中后期随着士绅凭吊不断,大观亭成为安庆府城重要的纪念空间。继而明末清初大观亭遭兵燹毁而复葺,清初方志将其列入安庆府城“十二景”,成为重要的地方景观,游憩大增。此后咸同间大观亭再毁而重建,附属纪念设施不断增筑,形成了以大观亭为中心的纪念性建筑群。至清末民初,因忠节精神、大观风景与游憩题咏的共同影响,大观亭已然成为整片建筑群的代称,号为“皖江第一名胜之区”,成为皖省首府的胜景地标。  相似文献   
93.
词萌发于隋,成型于唐,鼎盛于宋,遂有宋词一说。两宋时期,词林茂盛,清辞丽句,赫然流于词章,卓然大家,傲然立于词坛,词作之灵光,词家之豪气,竟前照南唐五代,后映元明清今。追问其所以然者何也?窃以为,除去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原因外,大概两宋皇帝多御制,也是不可忽视之重要因素。曾不闻古语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两宋赵姓皇帝共有18代,北宋、南宋各有帝9人。帝中7人传有词章,他们是:北宋仁宗赵份、神宗赵项、激来赵估和钦来赵桓,南宋高宗赵构、孝宗赵吝和宁宗赵扩。治词帝数占总帝数…  相似文献   
94.
湘鱼     
古清生 《垂钓》2007,7(11):67-68
湘,惯常指湘水。湘水之美,观者皆有感受。典籍中涉湘即美,湘云即香草;湘妃竹,美的斑竹;湘绣,世界名绣。然而,湘,又指烹煮,却是令人想象不到。如湘鱼,那就是煮鱼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95.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稿本)(下称《续提要》)第十册一百七十四页之“籀亭述林”由夏孙桐先生撰写。查考这条只有三百一十二字的提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商榷。夏孙桐曰:“籀亭述林十卷家刊本清孙诒让撰”,翻检清末学术大师孙诒让的所有论著及关于他的评论文章,均不见有名“籀亭述林”者,倒是无论宋慈抱、朱芳圃、张宪文分别所做之孙氏年谱,还是孙诒让哲嗣孙延钊所作“遗著识跋三篇”,均提及“籀廎述林十卷”为孙诒让所作,不难理解,夏孙桐先生要么由于笔误,要么失于查考,将“籀廎述林”  相似文献   
96.
本文在赛珍珠的诸多作品中,选取以《大地》首部曲中的王龙一家和《群芳亭》中的吴太太一家作为典型代表,从其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成员的主要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进行横向比较,寻找隐藏在这背后的中国美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97.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20-125
人物作为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元素之一,对画面情节的补充和画家思想的揭示有着重要功能。而倪瓒在其画作里,有意将人的存在取消,从而使"空亭"这一意象符号成为一种哲学标志。"亭下无人"既是"在"的缺席,也是一种有所向往的"召唤",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和人文情怀有助于对倪瓒这位画家以及中国山水画所潜藏的思想性有更加深刻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98.
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之一,从亭建筑到文学意象是一种文学升华和文化趣味的依附过程。亭意象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与亭建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趣味的流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视野中,亭的建筑法式与亭文学意象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互参、互证和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与意象的参照研究,窥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精髓。  相似文献   
99.
张静 《兰台世界》2014,(1):114-115
“野史亭”一词最早出现在元好问《学东坡移居》一诗中.经过历代文人学士的不断吟咏,“野史亭”意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修史著书、保存文化、斯文自任、勇于担当的代名词,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00.
林夏 《河南教育》2014,(11):102-104
<正>史济行,《鲁迅全集》的注释是:又作天行,笔名史岩、彳亍、齐涵之等,浙江宁波人。当时常在文艺界招摇撞骗。他广为人知的一案是骗取鲁迅的《白莽遗诗序》。《鲁迅日记》对史济行的最早记载,见于1928年10月19日:"得史济行信","午后复"。1929年2月20日又有:"得史济行信",21日:"午后复"。10月8日:"晚得史济行信",但未见回复的记载。史济行以"史岩"的名字出现在《鲁迅日记》中,已是1934年了。5月15日:"下午得史岩信。"1935年3月2日:"得史岩信。"4月21日:"午后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