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67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1325篇
教育   52552篇
科学研究   8306篇
各国文化   103篇
体育   2695篇
综合类   2119篇
文化理论   656篇
信息传播   24287篇
  2024年   282篇
  2023年   1180篇
  2022年   1332篇
  2021年   1320篇
  2020年   1039篇
  2019年   1253篇
  2018年   732篇
  2017年   1311篇
  2016年   1498篇
  2015年   2487篇
  2014年   6073篇
  2013年   5096篇
  2012年   6177篇
  2011年   6782篇
  2010年   5733篇
  2009年   5774篇
  2008年   6770篇
  2007年   5590篇
  2006年   4745篇
  2005年   4539篇
  2004年   4076篇
  2003年   3899篇
  2002年   3360篇
  2001年   2930篇
  2000年   2614篇
  1999年   957篇
  1998年   611篇
  1997年   647篇
  1996年   502篇
  1995年   395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161篇
  1991年   180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杨嘉 《出版参考》2006,(12S):14-14
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讨会于11月16日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张增顺主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作了题为“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出版支持”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942.
魏来  蒋丽艳 《晋图学刊》2005,(5):5-8,22
新世纪呼唤新型的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主要阐述了如何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创新性“复合型”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进一步论述实现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943.
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何其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享誉文坛的诗人、作家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文艺理论家,其实,他也是一位从事了多年编辑实践活动的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长期以来,人们从作家和理论家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他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所做的种种努力却少有问津。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何其芳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试对其编辑思想做一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944.
1935年5月15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出版了。细细算来,今年是它的七十岁生日。大系的主编——赵家璧(1908~1997年)已经离开我们八年。他没有看到第四辑问世,也无从知道第五辑的主编是谁人。但他早就预料到大系会继续编下去,正如世人所说“书比人长寿”。一个年青编辑的梦想赵家璧自幼喜欢读书,十七岁时,作为圣约翰附中离校学生,进入国人自己创办的光华大学附中的高中一年级读书,那时他就参加校刊《晨曦》的编辑工作,高三时主编《晨曦》并将《晨曦》向社会发行,从此爱上了编辑这一工作。在升入光华大学后,他认识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相似文献   
945.
无声的对话     
刘麟 《出版史料》2005,(4):22-25
1979年5月,承蒙姜椿芳同志的举荐,我奉调来京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的编辑工作,与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和翻译家开始了比较多的接触。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任务。虽然在最后时刻出了点麻烦,但总体情况良好,大家相处很是融洽,这一段工作和生活成了保持长期友谊的基础。有一张在莫干山屋脊头餐厅路旁石阶上二十多人的合影,就是大家经常回忆时所称道的。不过我在吃了一堑之后,希望换个环境,于是得到孔罗荪同志的关爱,进入中国现代文学馆,从事文学史料的征集工作。这样一来,又与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和作…  相似文献   
946.
《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出版于1983年11月,算起来已经二十多年了。当时,我写过一篇“编后记”,只扼要交代了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事。前不久,和一位朋友偶然谈起编这本书的情况,朋友以为值得记下来,会有人要看的。既然当初没有写“编辑手记”,只好写篇“补记”了,只是年深日久,有些事已经记得不那么清晰了。这部书稿的价值1981年学林出版社刚办起来,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宋原放告诉我们,“文革”前上海有一个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一些出版界的老人在那里整理资料、写回忆,有的还是很有价值的。他特别提到,有一本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的稿子,你们拿来…  相似文献   
947.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就是选择节目所要评价的事物和论述的问题,即确定一篇报道所要论述的对象和范围。选题是否妥当,从根本上决定着一条新闻评论节目能否制作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选题,就成为一个节目成功的关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记者提出的选题经常会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一些编辑连续报上去几个选题都通不过,那么这些选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在这里,笔者就选题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误区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48.
道义相携 心灵相应——为《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难得读到动情书。从既不时尚风流,也不轰轰烈烈的编辑生涯中汲取诗情,更属不易。如今摆在案头的两本出自编辑之手的书:先前出版的《编辑独语》与新近出版的《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放淡〈编辑独语〉》,却实实在在叩动了自己的心灵。  相似文献   
949.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以"三大发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是"作家的发现",它以发挥作家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将文化的创造带入完全自觉的时代,在各抒己见、各逞异彩的竞相角逐中,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是"人的发现"所带来的硕果之一:第二次是"读者的发现",它使人们认识到读者在文化接受中的主体创造作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前理解"去填补"空白",或重新解释"文本",更可以通过"期待视野"去左右创作者的创作,这就将文化创造活动从"文本"的束缚和少数"精英"的垄断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流动于创造与接受过程中的"活文化":第三次则是"编辑的发现",亦即编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创造价值的确立,这一"发现"是近十几年才有的事,但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950.
1950年5月11日,《新华日报》编辑柳嘉禾接到南京“圣心儿童院”打来的电话,说他唯一的女儿柳欠欠被开水严重烫伤。柳嘉禾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赶紧拉起病中的妻子丁琪赶往圣心儿童院。次日,年仅两岁的柳欠欠不幸夭折。柳嘉禾夫妇悲痛至极,向《新华日报》控诉:圣心儿童院疏忽大意,玩忽职守,致使两岁的女儿烫伤死亡。一时间,《新华日报》及南京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谴责圣心儿童院的行为,要求调查事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