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4144篇
科学研究   420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132篇
综合类   267篇
文化理论   48篇
信息传播   93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484篇
  2011年   516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随着师范教育体制的建立,教师职业逐步向专业化的方向迈进,教师以"体制中"人的身份出现,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也从纯粹的精神追求中抽身,工具理性意识日益增强,社会意识以及终极关怀精神日益消减。随着当今社会学校责任的扩展,教师不应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代言人,而更应该是人生价值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82.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首先,笔者以为,祥林嫂并非是指祥林的  相似文献   
83.
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常常发生角色混乱,处于自我认同的边缘期。现代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德育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跨校统一身份认证的技术平台Shibboleth 3种技术和标准规范SAML深入分析研究,设计了福州大学城身份认证,架构,并实现福州大学城等校间联盟互信跨校认证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85.
近两年民工问题的不断涌现,体现了社会对民工的关注.民工社会地位的低下,生存现状的艰难,无不体现了社会对民工人权的漠视.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法律的完善与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6.
《考试》2004,(3):3-3
今年,一些高校艺术专业报名时,采用了机读卡电子采集考生基本信息,数码相机现场采集考生相片的方法,不允许他人代替报名,以防止替考。  相似文献   
87.
运用话语理论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文本的"话语重构"现象,分别从写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悖论、版本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动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意识形态氛围对于文学生产的隐蔽控制;进而探讨这一重构现象潜在的主观原因,即丁玲努力寻求自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指出作家既是话语重构的主体,同时也是话语权利的重构对象.  相似文献   
88.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89.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南省6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非遗校园传承人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身份识别限于表层、情感归属缺失、行为趋向消极。产生的原因在于培养环境恶劣、责任意识淡化、身份制度不够完善、情感体验遭受冲击。提出可以通过完善非遗校园传承人培养环境、提升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出台非遗校园传承人的身份制度、强化非遗校园传承人的仪式教育等路径来增进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0.
文章重点分析研究了不同身份主体隐私权的保护,以及侵害不同主体隐私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不同,并指出隐私权民事责任方式的独特性,从而发展创新了我国的人格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