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4792篇
科学研究   250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314篇
综合类   130篇
文化理论   62篇
信息传播   54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638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科学定位意味着:第一,汉语是我们的民族语言,足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骄傲、去自豪、去传承发展;第二,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糅合的、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人文性+工具性.在人文熏陶的同时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是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2.
我今年带的高二(10)班,是通过重新分班组成的一个新集体。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班级,因而在习惯作风上必然会有不同的差异。由于是一个普通班级,班级学生与重点班相比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后进生。加上高二阶段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很多学生学习目标很不明确,  相似文献   
993.
994.
中学生阅读古诗词往往只是局限在对字词句表层意思的理解上,而不能结合生活经验等去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不能通过进一步的体味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远意境。因此,在教学实或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基础上,重视对作品的情意体验,使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在作品之中,进入角色,进入意境,与作家同喜怒共哀乐。  相似文献   
99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审美教育也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刻不容缓。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审美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也就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6.
古汀州府和龙岩州衍化发展的龙岩市,与台湾有全方位的血缘、地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汀州古称客家首府,也是客家祖地,而龙岩县原属漳州府,后升格为龙岩直隶州,领漳平、宁洋县,是闽南人,也即"河洛郎".历史上大批赴台融人闽南(河洛)和客家族群,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后又有大量赴台人员被称为外省人.闽西的古越族与台湾原住民也有渊源关系,这种全方位的"五缘"是其他地域所少有的.  相似文献   
997.
金怡 《考试周刊》2009,(9):138-140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境论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试题,分别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方面分析其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大学听力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品德与生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能更好地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整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99.
李建海 《考试周刊》2009,(19):198-199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与学融会贯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相似文献   
1000.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杰作.《古文观止》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更有宋人赵马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真有这么严重吗?学生们往往不以为意,如果教师不善加引导,他们初次接触作品.是很难深刻领会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至性”之情的。所以我们在教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情”这根主线.把握作者高超的煽情艺术,才会让学生有所体悟和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