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702篇
科学研究   13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5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9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85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困生已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对学困生宴施教育,培养他们自信自强,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近年来,我在教学宴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72.
粥品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趋势,说明当一种食物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创造它的初衷,且成为人们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注其中的生理及情感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使其具有了多种内涵,从而形成了相关的文化。当代人想要更多地开发粥的种类与功能,要结合当代人的体质特征及精神需求,对粥的配料和制作方式进行精研,才能使从古代延续而来的粥文化具有当代属性。  相似文献   
973.
尹秀莲 《现代语文》2005,(9):102-103
研读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不禁感叹: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周树人--一个原本平常的名字,居然预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立人"的不懈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他本着一个真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大爱和大恨,多次把睿智的目光,投向"非人"社会违背人性的种种病态.面对国人生存的痛苦和灾难,他痛心疾首,拿起笔来,揭开这个社会的疮疤和人们愚弱的灵魂,以期国民的"觉醒"和"解放",从而建立起一个"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974.
读中感悟,悟中美读,读读悟悟,悟悟读读,只有读悟结合,才有可能让学生逐步地走进情境,感受意境,体悟心境,从而领略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975.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回归生活本真,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活以及情感体验,让教学生活化、真实化以及生动化,让学生在真实、自由、开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从而内化知识、升华情感、发展心智、增长才干、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976.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品析,让学生在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的基础上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整合资源,在品味语言中知晓大意;体悟内心,在品味语言中体悟情感;想象映衬,在品味语言中审视美感;悉心揣摩,在品味语言中习得方法,从而在语言品析中让生本对话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977.
978.
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考画录取新生。有一回.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题,让考生们精心构思.挥笔绘画。结果,有一位画的是崇山峻岭,山下有一座古庙;另一位画的是苍山幽径.深山丛林中闪现出一座古庙的塔顶;第三位既没有画古庙,也没有画塔顶,只在云雾缭绕的山下溪流旁边,画着一个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经过一一品评,认为头一种画法山寺俱在,构思平淡,技法一般;  相似文献   
979.
文章对杜甫在成都时作的《莫相疑行》和《赤霄行》两首诗,结合杜甫在严武幕中供职前后的经历感受作了简要分析。对于有争议的“这两首诗针对谁”的问题,作者认为杜甫既未注明,也就无庸推测,把它作为具有慨世、醒世的普遍意义看待较为允当。  相似文献   
980.
《老子》是一部写给圣人(管理别人的人)所看的书,其中无为清静是《老子》中最重要的管理思想,也是长期以来《老子》中引起误解最多的两个概念,许多人从字面上把它们理解为什么也不做,或者从无为而无不为守静笃这两句话出发将其理解为表面上装作什么也不做,其实什么都做,这是一种曲解。那么,无为清静思想的本真内涵是什么?它们作为管理思想对组织思品课教学有什么借鉴意义?笔者谨在此发表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