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这是一个罪恶的年代.这是一个物欲的年代、混沌的天空、污垢的街道,藏匿着无处不在的罪恶.没有白昼与黑夜的区分.没有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在这个明濒临流失的现实世界里.只有强生存的暴力法则。而以菊与刀形容日本的民族化精神再合适不过了。对暴力的崇尚和痴迷.似乎是这个民旅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日本电影中赤裸裸的暴力展示.无疑是这个民族对嗜血化的一种近乎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最后一枪     
"托里斯!现在你已经走投无路了,还是乖乖地束手就擒吧!"莫尔警长高声叫道,"你即将在月球监狱中忏悔你犯下的种种罪恶!"托里斯冷笑道:"哈哈,莫尔警长别开玩笑了!就凭你手中的那把阿尔法射线枪,能抓住我吗?你是伤害不了我的!"说完,托里斯飞快地从怀里掏出一个银色的圆球,用力往自己脚下一砸,圆  相似文献   
13.
于素艳 《高中生》2013,(16):18-19
这是一个充满强权和偏见的世界,这里充斥着失业、饥饿、凶残、欺诈……罪恶如毒水般横流。在这个世界里,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滥施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如蝼蚁般地生活着,艰难度日,苟且偷生。这就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悲  相似文献   
14.
为了学生,她用柔弱的身躯抵挡罪恶的子弹,子弹夺去了她鲜活的生命。她是一个英雄!她去了天国,美丽、善良和无畏却永远留在人间。眼前,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顿镇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长长的死者名单。那些无辜的孩子,无畏的老师,以及可恶的枪手都在其列。其中27岁的一年级老师维多利亚·索托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为名单旁边有她的一张照片。只见她紧身衣,花裙子,黄围巾,长发从颈后搭向胸前,笑容灿烂地坐在大海边的礁石上,甜美靓(liànɡ)丽的笑容向外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纳撒尼尔·霍桑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在其作品Ⅸ牧师的黑面纱>中,霍桑便把黑色面纱作为象征符号,通过教民们对胡珀牧师脸上突然出现的黑色面纱的反应,展现了牧师及教徒们对潜藏人性的理解.而作为贯穿全文的象征符号,黑色面纱的涵义并非单一的.霍桑通过对布道场面,教友们的态度的转变以及牧师隐晦的话语的描写,赋予了面纱丰富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一生都在关注和思考的主题.<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和助人为乐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使红字A最终失去了原本耻辱的含义,变成了德行的标志.通过艰难的自我赎罪,这个堕落的天使已完全从罪恶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思想和灵魂的重生.可见人是可以被拯救的.而这种将人从罪恶之中解脱出来的救赎之路不是通过对上帝的忏悔来铺就的,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行的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净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1):25-27
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和高老头这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人生因金钱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分别从居住环境和条件,女儿面临困难及金钱观三个角度对葛朗台和高老头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揭示金钱的罪恶这个主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朱东华 《英语辅导》2008,(5):146-149
斯坦贝克的小说《珍珠》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解读。本文从隐喻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在小说中既运用了丰富的隐喻语言,又巧妙地使得"珍珠"具有多层隐喻义。"珍珠"即讽喻着"邪恶"之义,又可以从《圣经》的角度得到与《圣经》相关的道德观念的隐喻及诠释,这种邪恶与美善的交融加深了作品的内涵。本文试将分析文中隐喻语言的特征并对"珍珠"的隐喻义在语篇中的建构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历来紧密。对俄国作家而言,东正教神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包括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他创作的《死刑台》被视为“当代圣经”。主人公俄巴底亚身上的宗教象征意义已被较多地论及,而小说中的“恶人”形象——格里尚、彼得卢哈、科利亚、马哈奇、坎达洛夫以及巴扎尔拜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却鲜有涉及。其实,这些恶人形象体现了东正教神学中的罪恶观。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艾特玛托夫对于罪恶的思考直接受到了东正教神学的影响,并且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用学旨在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本文以戏剧语言为例,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An Inspector Calls中的精彩对话作了多层次文学语用分析,阐述了语用理解的机制和原理,希望能使文学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