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汉娜·阿伦特论思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20世纪的一系列政治问题的反思而著称于世的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晚年从她一直关注的政治问题转向哲学问题。在《精神生活》在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中,她力图弥合传统上“精神生活”和“行动生活”的对立,阐明政治活动的精神性基础,并对“平庸罪恶”这一现象做出理论上的解释,说明思为何具有抗拒邪恶的力量。阿伦特对思的政治意义的分析得益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大师:康德和苏格拉底。从康德那里,她学会了思是什么;从苏格拉底那里,她学会了思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2.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著名长诗《古舟于咏》成为其不朽杰作,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罪、罚以及赎罪的生动的故事。时至今日,《古舟子咏》依然备受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本文从互文的角度来分析该诗与《圣经》、《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及《西游记》这几部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3.
乔叶的新作《认罪书》将西方的宗教忏悔理念和中国的善恶学说结合,在世俗化的书写中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并反映了社会现实、残酷的面貌。小说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鼓励人们在化解矛盾时重新审视自己,实现自我救赎和人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4.
105.
《中学生阅读》2007,(12):12-15
2007年8月,英国泰利赛法院宣布,纽卡斯尔大学的年轻教授杰克森被判终身监禁。这个结果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他们怎么也无法把一个个残酷而离奇的凶杀案同这位年轻学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6.
吴霞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1):81-84,99
《雷雨》自出版以来,其文本中的序幕与尾声被一再地删除。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下,《雷雨》文本原有的“忏悔”叙事语言、“罪恶与救赎”创作主题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7.
放飞白鸽     
沈小怡 《阅读》2012,(6):10
  相似文献   
108.
109.
商仪  胡怿然  李至柔 《教师》2014,(8):127-127
纳粹国家,纳粹后代因二战久久不能摆脱“罪人”的阴影。历史应当铭记,但仇恨不应延续,新时期的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些罪与人,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他们,发现他们常人的一面。根据对不同国家人群的问卷调查,我们初步探究了当今人们对“罪”的基本认知,以求得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10.
被誉为西方伦理学奠基人的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希腊的兴与衰,所以他的语言也是希腊社会思想的侧面反映,苏格拉底曾提出一条让哲学界从古至今依旧共同探寻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就是这区区的五个字却蕴涵了深刻的希腊社会背景与人生智慧,美德即智慧,知识是一种公正统治国家的智慧真理,唯有理性才能做到,从而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其实"无知即罪恶"并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而是后人从中引出的,目的是能够进一步阐述恶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