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3607篇
科学研究   216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57篇
综合类   170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41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69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当代的艺术教育,必须始终以受教者的美感成长和爱的教育为根本内容。在美感体验中,艺术作品一旦进入个体的审美视角,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便被激活,成了与欣赏者对话、交流的对象,并向欣赏者展示其生命运动的深层价值。爱的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显得尤其鲜明强烈和独特有效。  相似文献   
62.
路云 《承德师专学报》2007,27(1):48-49,76
人名属于词汇的研究范畴,人们多从语义的角度研究人名。作者将从音美、形美、意美和辞格等四个角度探讨姓名作为一个特殊的修辞单位所具有的内部修辞特征以及姓名修辞的美感特点与效果。  相似文献   
63.
马晓洪 《江西教育》2016,(Z1):48-49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没有大师,是攀不高的;没有思想,是走不远的;没有文化,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有人说得好,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文化,不打即倒。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学校文化又是什么呢?人们纷纷在讲述着、议论着、思索着、追问着……所谓文化,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它应该是共同默认的解释,它应该是终身相伴的味道。因此,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一种精神力,主宰我们的精神世  相似文献   
64.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更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感知的基础,体悟作者表达的精妙,并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感知积累,从而为学生的"读中悟写"奠定基础。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品鉴赏析,在即时运用中体悟语言的精妙;促进对比整合,在深入辨析中感知布局精妙;紧扣抒情线索,在前后梳理中聚焦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65.
中国现代学以“悲剧美感”取代传统的“优美美感”的主导地位,因为悲剧美感有利于我们民族灵魂的改造。这种悲剧美感与西方现代悲剧美感相比,虽有相通之处,更有质的不同。这种悲剧美感的主要情感是“悲凉”,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我们民族灵魂的变革都极其艰难造成的。除“悲凉”外,还有“悲壮”和“悲喜剧结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对语感、美感和灵感的阐述,说明它们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译者的美感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译文。而灵感观照下的美感更会给译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67.
抽象绘画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审美向多元化拓宽的产物。抽象绘画应用点、线、面、体、色彩等元素。构成超越实际生活的抽象符号来表现画家自我感受,让人通过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去体会作品中的理性美感。它是纯意识、纯形式的艺术。  相似文献   
68.
曹文轩一直强调古典形态的美感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和净化。在《红瓦》这部小说中,他刻意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宁静纯朴的苏北水乡,隔绝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纷扰,以清丽纯粹的语言和真挚自然的情感营造了古典而诗意的美感氛围。可以说在这部作品中曹文轩重建了古典的审美体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感、真情与道义的坚守。他将深刻寓于平淡的叙事之中,将美感寓于现实的审美追求里面。整部作品寓教于美,文笔细腻,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69.
论"教育学理解"的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迄今为止,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特和清晰的理解人与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往往需要仰赖于其它学科,这是教育学危机的根本所在。为此,本文提出了“教育学理解”的命题,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具体分析了教育学理解方式中的基本假设、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式等。其目的在于:在与其它学科进行划界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形成教育学式的复杂性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70.
陶陶  楚翰 《培训与研究》2001,18(4):5-10
在文学艺术意境的接受过程中,主体之美感的产生原因是丰富多样的,复杂的;而接受美感的产生,既来自艺术意境本身物化形态的触发,形成接受再造的依据,又来自接受主体的召唤结构、美感差异以及审美关系的潜藏的变量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