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12篇
科学研究   65篇
各国文化   42篇
体育   290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文章阐述了中国儒家和道家数学文化哲学思想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内容,意义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在中国社会里,佛教伦理、道家学说和儒学思想可喻为根植于中国民间的"三大福音",它们汇集构成了动物保护伦理的理论脉络.截至西方动物解放运动兴起之前,在这三大福音思想影响下,国人对待动物的思想和态度不仅相比西方仁慈多了,而且使得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国度更加彰显文明.  相似文献   
43.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明清,延续了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他们的名字。  相似文献   
4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熹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  相似文献   
45.
道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其隐忍退让、清静无为的生活信条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从道家这个角度来观照宋词中的桃花意象,试图挖掘出蕴含在桃花意象中的道家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隐逸思想。桃花花期早,它的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正契合道家的自然意识。桃花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与人事衰变的不可逆转形成鲜明的对照,引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46.
论中国古琴艺术之“禁”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琴艺术中"禁"的观念作为历代琴论中的重要议题,受到了当代琴学、美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却并未得到详细的阐释。而通过对琴禁观念进行释义和思想溯源,可知古琴之"禁"分别对琴音和琴人进行规定,它一方面受到了儒家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和艺术功能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源自道家"返其天真"和技与道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这样的辨析,可知琴禁观念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却凸显了中国古琴艺术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千股千庄",意思是每只股票中有庄家,这话既对,也不对。为什么这样说?每只股票中都有大机构公开或隐蔽大量持有这个是事实,但根据笔者对"庄家"的定义:只有有计划、有组织,刻意准备或已经展开操纵股价的机构才算得上真正的庄家。如此一来就并不是每只股票任何时候都潜伏有真正的庄家。市场上有些短线庄家做盘频繁,操盘如抢劫般在个股  相似文献   
48.
道家认为人的发展结果分为纯朴的人、迷惑的人、得道的人三种类型,他们在认知、情绪、意志、动机和行为方面表现各异。"道"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认知水平和环境也会影响人格的发展。道家理论在人格发展问题上存在理论矛盾,不过其理论前景光明,将其应用于我国心理治疗的本土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9.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打的虽是“道”的旗帜,行的却是儒家之道。尽管《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替天行道”也很容易和道家、道教之道搅和在一起,但宋江实际上行的自始自终都是儒家的“道”。  相似文献   
50.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