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习惯于周末逛逛书市,驻足琳琅满目的图书前,呼吸着扑鼻而来的油墨的清香,我总会忆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忆起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全国人民共读"红宝书"的年月度过的。那时,家里仅有的几本线装书都在"破四旧"中付之一炬,小学语文老师唐显礼先生不忍心看我们天天读那几句"语录",就用旧报纸写了许多"字丁"(将旧报纸裁成一个个小方块,上面写上毛笔字),每人发给一小叠,让我们一边读一边用手比画,  相似文献   
32.
一去二三里     
方隅 《快乐阅读》2014,(11):60-60
<正>小时候,我曾问启蒙先生什么叫"青葱岁月",先生不说话。那时的我便认定了他不知道,因为他银发满头,执拗古板,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只是没有了那把戒尺,他常常清着嗓子伸长了脖子带我们念"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下一句是什么?小孩子们都坐在溪水边洗脚。很晚了,于是,有人看见不远处谁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了炊烟,它们快乐了一阵便浮绕在村外的小树林上空,久久不散。孩子们依旧坐在溪边,上涨的溪水开始慢慢变得清凉,又似乎唱起了歌,叮叮咚咚的,像极了孩子站在灶台边用  相似文献   
33.
我小时候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擅长烹饪的外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增强我的体质上。那时乡下最普遍的吃食就是土豆。外公以土豆为原料,施展着自己的绝活,炖土豆、炒土豆等样样做得可口,而我最爱的还是那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土豆粥。每次做粥,外公总是细心地将  相似文献   
34.
村姑老槐树     
邓伯超 《大观周刊》2011,(30):26-27
本文《村姑老槐树》叙述了刘二蛋的父亲刘老三从解放前严围寨当帮工到成家立业生子和刘二蛋娶亲求子的若尔曼过程详细的阐述刘二蛋用民间土方和村姑老槐树求子的坎坷经历。刘二蛋一身贫穷,四处寻子求方、劳碌筋骨,但最终以悲剧告终、无法婉救一个没有文化落后山村农民的旧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刘二蛋一身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人民群众的纪念、民间文艺拜托。  相似文献   
35.
梁鸿  倪玮 《大学生》2013,(19):58-59
正"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写打工者的书,《出梁庄记》是其中之一。我一开始不觉得我是在写打工者,因为对我来说,我写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打工者。梁庄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家,我关注是因为他们是我的亲人。我不是社会学家,更多是一个文学研究者。2008年,我自己精神苦闷,所以回到梁庄。当我回去,生活在我面前展开了复杂广阔的面貌。所以我越界了一下,从一个研究者成为一个书写者。"  相似文献   
36.
起点     
<正>富兰克林有两块墓碑。一块墓碑的碑文是: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另一块墓碑的碑文是:印刷工本杰明.富兰克林。当人人都记住他的辉煌时,他念念不忘的却是人生最美好的起点。"起点"与"辉煌"这两个词,人们记住的往往是辉煌,记住的往往是最成功的时刻,可又有谁会注意到成功者最初的艰辛?或许只有他自己才会回味自己的起点吧。起点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所迈出的第一步,它往往是最艰难的。当一个人由最初的起点到  相似文献   
37.
<正>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怎么忘得了呢?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相似文献   
38.
时光流转     
正古寺·避尘宋徽宗首开画院,出题"深山藏古寺"命画师作画。山腰寺院、林掩残垣都难切心意,只有层峦清泉,老僧挑水一幅最为切意。一担水,煮饭烹茶,洗衣浆衫,柴米话禅是画境中兀生的古寺情结。无为寺,大理苍山兰峰东麓,取义"无为法"。寺中有如此碑文: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无为寺牵涉着一段史事,大理国八位皇  相似文献   
39.
阳光 傍晚五点半、六点,四月的阳光还是一片片不停地洒下来,铺在山脚、铺在田野、铺在村庄、铺在街道,与一年最热的时节相比,四月的阳光多了份素雅;与一年最冷的时候相比,四月的阳光多了份温暖. 是因为四月的阳光下是油菜籽,是连绵起伏的收获. 说到油菜籽,自然要说说油菜花了.我总觉得油菜花是与阳光最暖昧的花,仿佛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熟识,一种一见钟情的倾心.  相似文献   
40.
正通往童年的那把钥匙,已失落多年了。记忆中的乡村是古朴、宁静的,金黄色的阳光落满整个村庄,一排排老房子在绿树的掩映下,悠然恬淡。房子大都一个模样,墙基用乱石砌成,墙是砖墙,也有夹杂土坯的,外面抺一层白灰。房顶覆青瓦,还有少数则是细鳞小瓦,古老而精致。院墙大都低矮,但门楼却很高,两扇木门与外面相通,极个别的以一道篱笆门代替。有门,就必定得有锁,有锁就得有钥匙。那个时候,门上挂把锁,并非为了防贼,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因为每家都穷,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