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2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征之一.它实行职业世袭制和内婚制度,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2.
113.
“婚内强奸”犯罪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刑法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中最富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评析了“婚内强奸”犯罪化的学术之争,试图通过一种宏观的刑法学思考为“婚内强奸”在我国刑法理论与制度层面上的存在寻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并针对相关问题求得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4.
在中国,自有婚姻以来,就有了对婚姻的种种约束,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的束缚,使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只有在唐代,在唐人小说中我们才看到了妇女婚爱的自主、自由的曙光。唐人小说以私奔式、偷情式、一见钟情式以及对婚姻自主意识的追求来表现妇女婚爱,颇具浪漫色彩。中国文学的婚爱描写由古典之爱到浪漫之情的转折开始于唐人小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的文化开放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5.
兰陵萧氏于西晋永嘉乱中南下过江,定居晋陵群境,门户原本低微,家族地位不是,处境维艰,刘裕建宋,结束了门阀政治,恢复了皇权,晋宁二代屡有北伐,为庶族了子北提供了建立军功的机会,萧氏凭军功起家,靠“国婚”显贵,最终创建了齐,染两个王朝,成为皇族,并自高家门,跻身于四大“侨姓”之一。  相似文献   
116.
彭李科 《职业圈》2007,(10):36-37
当代我国厨房人力资源现状是高素质人少,总体上供过于求、流动性大.目前厨师管理模式主要有单聘、包厨、混合、合作分成.今后厨房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应体现在大型店多实行单聘和混合制,中、小型店多实行包厨和合作分成制,管理上注意厨师资质和培训,控制厨房出品的成本率、厨房用品的损耗率,追求最高的顾客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7.
《新闻世界》2008,(2):8-8
青涩少年版——青春冲动的诱惑? 现状:据媒体报道,一位父亲无意间听到年仅12岁的孩子给同学打电话说“我都结婚三次了”,这样的流行语在一些刚上初中的孩子之间流传,让家长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18.
本文总结分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师资队伍建设中实行准长聘制十年取得的成效,认为实行准长聘制对于我国一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于基础学科师资队伍优化,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也对准长聘制改革的利弊及存在的后续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9.
韩亚辉  郭智敏 《新闻知识》2023,(6):20-26+93-94
社交媒体场域中的代际冲突成为家庭传播研究中日益重要的面向。基于个体化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微信催婚源于亲代对子代“逆社会时钟”的焦虑,子代会通过协商、争吵等冲突性话语,以及“数字隐身”和线上“CP表演”等媒介行为进行反催婚抵抗。数字化的代际冲突让离乡青年在婚恋问题和家庭关系中实现了“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生存,但也面临着家庭孝慈关系瓦解和“近乡情怯”的个体化风险。  相似文献   
120.
扎巴藏族走婚制度的保存和运行除了得益于扎坝地理生态和经济条件等社会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扎巴藏族观念形态,可以归纳为"血亲不分离原则"。在"血亲不分离原则"和"禁止血亲走婚原则"的相互作用下,决定了扎巴藏族选择并保持着走婚制度。这种制度符合扎巴藏族的心理诉求,是扎巴藏族观念形态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