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5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01.
张静 《收藏》2021,(1):52-59
在青铜器的诸多类别中,有一类是古人专为嫁女而作的青铜礼器,统称为"媵器"。如《仪礼·燕礼》:"主人盥洗,升。媵觚于宾。""媵"意为相送,媵器作为陪嫁之物是伴随着媵婚制而出现的,其自身所带铭文不仅显示了作器者的身份、器物名称,也表达了长辈对女儿婚姻的祝福。媵器根据铭文有无"媵"字,可分为"狭义的媵器"和"广义的媵器",根据作器者与被媵者的关系、铭文体例、国与姓等判断其是否属于媵器。  相似文献   
502.
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及生活实际,分析了中国古代婚姻中的“早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同姓不婚”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03.
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关系上,一派重要的观点认为伏羲女娲是兄妹婚神话的代表,甚至二者同出一源。其实只要在古代文献与考古学发现的基础上,利用近年来采集的现代汉民族口承神话资料,来重新考察这一问题,就可发现女娲伏羲、与兄妹婚神话很可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粘连、复合到一起的  相似文献   
504.
新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热烈隆重的新婚庆典仪式上,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会用各种各样的吉祥语祝贺新婚夫妇,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婚俗。可以说贺婚习俗源远流长,远在《诗经》时代,在婚礼上唱赞歌就成为一种礼俗,从《诗经》中众多的贺婚诗中可以窥视贺婚习俗的成因。  相似文献   
505.
文章以鲍家屯村为例,考察了屯堡人招赘婚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屯堡招赘婚盛行是明代中后期以来屯政败坏的体现,对传统父权制下的"性别偏好"有消解作用。招赘婚还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同时,屯堡招赘婚也导致了一些婚姻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506.
婚姻是人类自身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当人类迈出动物界门槛,开始社会生活的同时,就开始对自身繁衍的婚姻形式逐渐形成种种社会规范和禁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婚姻形态又制约和规定着不同的血缘集团结构,并与一定的血缘集团形态相对应。因此,婚姻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在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婚姻门第等级观念的主导作用下实行访妻婚的婚姻形式,严重地影响日本贵族的婚姻观,而访妻婚成为了日本婚姻制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507.
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宋元戏曲文学仕婚观的差异及其政治价值取向。在宋代戏曲文学中文人的选择是仕高于婚,婚姻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色彩;而在元代戏曲文学中文人的仕婚选择是婚高于仕,婚姻具有较为明显的纯感情色彩。而产生这两种不同的仕婚选择是由于宋元两朝特定的政治生存环境、文人各异的政治心态以及不同的政治制度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08.
509.
《中国新闻周刊》2004,(7):52-53
网婚法是互联网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它是规定网络婚姻关系的发生和结束以及基于这些关系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510.
浙江大学以岗位聘任为杠杆,以质量为导向,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创新团队的培育,积极优化教师自主创新的环境,为教师自主创新提供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