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702篇
科学研究   143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1348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0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散佚毁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学界历来重视对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的研究,但研究角度多偏重于对其藏书楼变迁、藏书传承等聚书史实的概述,而对瞿氏藏书的散佚毁失历史一直缺乏必要的考察。本文在进一步整理研究瞿氏藏书活动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清朝咸丰年间以及民国抗战时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的几大散失历史事件,对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散佚毁失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2.
从设计、施工两方面对某医院门诊楼大空间结构体系进行论证对比,利用钢筋混凝土吊柱将荷载自下而上逆向传递,以最优方案满足大楼建筑上的功能使用、降低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23.
韦一郎 《围棋天地》2005,(11):F002-F002,1
LG杯结束了前两轮比赛,中国棋手有6人进入八强,这是自LG杯1996年创办以来,中国棋手在前两轮中成绩最好的一次。  相似文献   
24.
劫说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1):85-87
在围棋中,劫争、打劫、劫活、劫杀这些名词里的“劫”字,几乎不具备“劫”在字典上的词义,而是一个符号。对于围棋盘上的“劫争”现象,初学者觉得怪异、难懂,会下围棋但水平不够高者感到困惑(即如不敬的俗话所说“臭棋怕打劫”),其部分原因,恐怕是照“劫”的字面意义去看待盘上“劫”的现象吧?如果最早的发明者不是将其命名为“劫”,而是谓之“结”,或者干脆称作“五粮液”,那么我们的心理状况就大不相同了。  相似文献   
25.
段嵘 《围棋天地》2005,(4):85-86
哪里是正确的行棋方向?这一课题,在实战中常常让人迷惑,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战例来直观地感受一下高手是怎样把握行棋方向的。  相似文献   
26.
何以破天机     
邵炜刚 《围棋天地》2006,(14):35-48
在高手的实战中,总有些精妙的手段让你难忘,赞叹之余你是否曾为自己下不出那样诡异犀利的手段而惆怅?每一个棋形结构下总隐藏着这样那样的手段.随着棋子的增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手段会消失.取而代之新的手段出现。把握这些若隐若现的手段,因而有了时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7.
运用“势胜”思想 加强图书馆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子“势胜”思想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战略决策实施,创造竞争优势的广泛应用价值。文章从重势、谋势、造势三方面阐述孙子“势胜”思想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8.
罗焕好 《图书馆论坛》2006,26(3):266-269
藏书家莫伯骥以其五十万卷楼藏书之富驰名海内,为广东近代藏书之冠。文章简要分析了其藏书的经过,对其藏书散佚的情况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9.
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产生了。有人问我“第一着棋走什么”,我说“需要集体研究”;又问“你个人的意见是什么”,我说“研究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相似文献   
30.
黄真真是《六楼后座》里将青春比做方糖,是“甜蜜,易碎,有棱角的”,在《十三棵泡桐》里,这些特质并没有被直接剖白,然而影片肌理中蕴涵的关于青春的纤细和脆弱,却比原著小说看上去更美,那些引而未发的故事,更体现了电影语言之于文字的先天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