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0):63-63
“秋毫无犯”意思是一丝一毫都不侵犯(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指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多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例如《后汉书·岑彭传》:“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齐整,秋毫无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二回:“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相似文献   
32.
江家华 《语文天地》2012,(11):30-31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第一模块“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将自己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创作始末等等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述。实际上,这是整个《史记选读》的导引,是解读整部《史记》的一把钥匙,是研究司马迁生平与思想最直接的资料,其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3.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出版时为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呐喊》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自序》中作者表白的"听将令",联系收入《呐喊》的小说《药》和《明天》的有关内容分析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3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共编入鲁迅的章7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课本选人的鲁迅章也是7篇,分别是《(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正Q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3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收录了文天祥的名作《指南录后序》,课文的注释在介绍该文时是这样说的:“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配套教参也有类似表述。)虽然只是简单的三句话,笔者读后却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36.
此书收入我以七言古风写成的咏史诗,上起先秦,下迄清末——从轩辕黄帝到孙中山,共得659首(其中先秦109首,两汉639首,三国魏晋南北朝81首,隋唐五代181首,宋辽金元128首,明清97首),对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逐一作了吟咏评说。  相似文献   
37.
关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130篇序目,自古以来的史家、学者多予以关注,对其名称和性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无定论,故对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爬梳整理,以期作出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8.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新文学最早的厚重的果实。其自序,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到鲁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序文选例典型,以一当十,议论则寓意深广。文章于平朴中掩映着奇崛,锋芒犀利而又不失蕴藉。我以为,本文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写出了那个时代典型的追梦的灵魂,而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则是沉郁的语言风格。这篇序简直可以说是一首风格上与杜甫诗歌相近而更多了一点冷峻的“个人心灵的史诗”。  相似文献   
39.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以下情形:a、在填鸭式教学中,由于课堂节奏平板缓慢,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b、在串问式教学中,课堂节奏呈无规律的急促跳跃,课堂气氛热闹(非活跃),教师频频发问,学生心猿意马;c、在练习式教学中,课堂节奏毫无起伏,也使得课堂气氛沉寂难耐,  相似文献   
40.
前期王国维在从哲学、美学向诗学的转捩过程中充满了内心矛盾:因久治康叔哲学而产生了对哲学"可信"与"可爱"不可兼得的"最大烦闷";究竟为哲学家还是诗人又使他面临"为学"选择上的困惑。这与席勒的生存经验十分相似。事实上,前期王国维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席勒为思想导师的,但在《静庵文集》和《静庵文集续编》的"自序"中并不直接认同自己与席勒的精神联系,这构成了另一种矛盾。思想表述中对席勒的"遮蔽"是王国维诉求独创这一特定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