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4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中国新诗的王国里,情诗是较为受人注目并富有感染力的一支。金克木的情诗有一份现代的美丽,构思奇绝,将感情化为意象,使用原型模式,是真与美的统一。以其清澈流丽的品格和内在蕴藉的风度定格了少年情怀的单纯、明净,成为一种咏叹。  相似文献   
72.
通常人们对文学作品中色彩的认识其实主要停留在色相方面,而实际上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大更直接的是它的色调.本文运用现代色彩理论对李贺诗歌“艳”与“冷”的用色倾向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屈原、李白诗歌色彩的对比,解读李贺独特的“鬼色”世界.  相似文献   
73.
南朝情歌艳诗着眼点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人艳情诗是在模拟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表现内容上来看,它们大都是描写女性或男女情爱的情歌,都具有适俗的特点,但细加分析,又有许多较明显的差异。本试从诗歌着眼点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74.
晚唐诗境与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二是艳体与曲笔,即以秾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三是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构思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叶芝,作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及他的作品深受世人推崇。本文通过对叶芝部分情诗的解读,使我们了解到诗人对爱的独特视角及其激情的渊源。  相似文献   
76.
情之为最,男女为先,中国古典诗词的爱情体验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化遗产。它的质朴、率真、热烈、大胆的情爱篇;缠绵悱恻、幽怨惆怅的相思篇;情深意厚、曲肠荡气的悼亡篇;倔强反叛、独立自由的人格篇;风流倜傥、浅斟氏唱的艳情篇,无不展现出人类情感最生动、最经典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77.
李延玲 《成才之路》2009,(14):20-21
一生坎坷才华横溢的曹植,他的友情诗与爱情、亲情诗一起构成了其诗赋中的情感世界。虽现存数量不多,但曾植在诗文中对友情描写的广度与深度都超越了前人,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曹植的友情诗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友情的歌颂;其次,表达对友人的勉励、宽慰之意;并在描写友情的同时,表现宇宙无限、人生短促的人类普遍情绪。  相似文献   
78.
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的词有着独特的情趣,色彩艳丽、华美。从视觉艺术的色彩理论看温词的色彩。把握温词“朴色”原则运用的艺术效果,揭示温词艳而不俗的原因在于词中哀伤情感所构成的冷调的映衬。  相似文献   
79.
黎聪 《现代语文》2009,(10):76-78
《沧桑艳传奇》是吴宓青年时代的作品,根据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叙事长诗Evangeline写戍。昊宓在翻译原诗的基础上对这一外国题材作品进行了大胆的“中国化”意译改编的尝试,开创了近代传奇创作的新题材和新方法,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0.
黎聪 《现代语文》2009,(8):76-78
《沧桑艳传奇》是吴宓青年时代的作品,根据美国诗人朗费罗的叙事长诗Evangeline写成。吴宓在翻译原诗的基础上对这一外国题材作品进行了大胆的“中国化”意译改编的尝试,开创了近代传奇创作的新题材和新方法,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