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66篇
  免费   11篇
教育   19388篇
科学研究   363篇
各国文化   332篇
体育   244篇
综合类   558篇
文化理论   158篇
信息传播   63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559篇
  2014年   1478篇
  2013年   1312篇
  2012年   1556篇
  2011年   2176篇
  2010年   1845篇
  2009年   1749篇
  2008年   1800篇
  2007年   1072篇
  2006年   963篇
  2005年   814篇
  2004年   999篇
  2003年   872篇
  2002年   799篇
  2001年   711篇
  2000年   523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31.
柳宗元诗歌在抒情方式和情感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性特点,即语言学意义上的表层遣词造句的对比,情感期待上主体愿望舒心适意之情和客观作品生成上悲苦幽怨之情的对比以及抒情风格上淡泊与深沉的对比,这与柳宗元独特的思想性格、人生经历以及贬谪期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2.
古代诗词作家思念亲人时,往往撇开自己,而从对方写起,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就采用对写法。对写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主客移位”,即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自己,而从对方落笔,选择巧妙的角度,以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愈有意味。  相似文献   
133.
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q-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4.
夏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10):4-6
艾青诗歌善于运用意象艺术来展示抒情形象,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是成功地运用意象艺术来构造诗歌的戏剧场景,以达到抒情目标的范例,诗中构建了四个戏剧情节场景:即思念保姆、爱之保姆、死之保姆、歌之保姆。并由此产生了诗的整体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35.
艾青曾在其《诗论》中说,诗人写诗的“工作”,是“和一切最难于处理的题材搏斗,和各种形式搏斗,和复杂的文字与语言搏斗”。而“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竞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是的,对于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有关“思想的胜利”以往人们是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和反复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6.
综观近六年的高考古代诗歌赏析试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是试题切人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或诗句切人,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容易触发联想;  相似文献   
137.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一,诗人借助它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诗歌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品味作品的诗情、诗意。我教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便做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38.
鲁迅高度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一评价并非苟同于当时诗坛的公议,而是较多地基于鲁迅个人的诗歌理念和欣赏趣味。冯至早期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其中往往纠缠着挥之不去的寂寞情怀和压抑苦闷的心理体验,回荡着反复缠绵的苦恼诉求以及历经挫折后却执着追求的悲剧精神;冯至诗作中那真挚浓郁的抒情,幽婉、蕴藉的诗风,彷徨、悲凉的人生体味等,在诸多方面与鲁迅的诗歌理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其深沉的意蕴也深深引起鲁迅的心理悸动和情感共鸣。在形式上,冯至的诗音节和谐,旋律优美,对仗工整,不拘谨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鲁迅对诗歌文体特征的艺术要求。当然,鲁迅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冯至给予如此高的赞誉,还与他一以贯之的爱护青年、提携新锐那博大无私的爱分不开,也与他对创造社与新月社的不满有关。  相似文献   
139.
戴望舒的经典之作《雨巷》为我们演示了音乐的无限性与其形式变化的有限性的结合是如何打开了既定的意义框架,为诗情敞开了广袤的舒展空间;《等待》则利用音乐形式变化的有限性及其所指代意义的多向性——谐音现象,来建构现代新诗的意蕴美。戴望舒在传统诗歌中开掘出诗歌本体的审美特征,逐渐走向对传统诗美的认同是一种美德诗美现代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0.
真正张扬性别意识的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地表,其最鲜明和为人瞩目之处在于对女性自我的书写。这表现在身体写作、欲望叙事和对自我/女人在自然、时间及两性关系中的认知和定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和追问。当代女性诗歌在自我书写带来的正负两面的影响下陷入两难的发展境遇,并进行着艰难的突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