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芭蕉花     
郭沫若 《中文自修》2005,(7):127-128
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  相似文献   
22.
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其中"雨打芭蕉"多用于抒发流寓之人或女性的思念之情,成为客居他乡者常常借此怀念中原繁华的载体,这也是数百年来文学写作中最主要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基于植物的世界观,也明显地呈现为阴性和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3.
许多事情,年轻时不会懂得,懂得时已不再年轻。青春,是一个美丽而温馨的字眼儿。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青春,于是,有的人倍加珍惜,开创美好生活,收获了丰富的果实;也有的人游戏青春,蹉跎岁月,任凭美好年华如"落花流水",最终一无所获,只能"空悲切"。时光若水,它不会因任何人而停下脚步。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我们的青春会随时光而逝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青春无声地流逝,带着甜蜜还是哀伤,关键在于你自己。萧伯纳曾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  相似文献   
24.
懂得珍惜     
回首过去,也许你会感叹自己碌碌无为,整日消磨时光,意志消沉;也许家人曾因你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对你大加批评;也许你和朋友曾因小有龃龉就分道扬镳。然而,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个落寞的日子,我们才懂得了珍惜。懂得珍惜时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时间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能让春花变成秋实,时间能将沧海变成桑田。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所以应该懂得珍惜时间,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不虚度每一寸光阴。  相似文献   
25.
《初中生》2014,(16):17
正我们常在武侠小说中看到关于十八罗汉的描述,也在电视剧中看到他们的身影,当然,还会在比较大的寺庙中看到他们的塑像。你是不是有点好奇,十八罗汉到底都是谁?告诉你,他们分别是: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  相似文献   
26.
松尾芭蕉的俳句艺术所追求的“本情”实为一种深得中国道家思想的审美认识,是将自我内在之情移入外在自然之中,从而实现“主客合一”的一个艺术创作方式.这与把自然物看做是无情物,将主观情感绝对化为代表的西方审美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7.
一张芭蕉叶     
阵阵铃声唤起心底深深的感动,梦寐以求的自行车、恐怖菜园里的可爱毛毛虫、小伙伴们用爱心拼出的圣诞橘子,从记忆中一一苏醒,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馨动人。姨婆特别疼爱我。暑假,太阳火辣辣的,烤得玉米都卷起了叶子。姨婆摘了一大片芭蕉叶,背上一个大背篓就要出门。我也想跟着去,姨婆微笑着说:"我城里的孙孙怎么能到太阳底下暴晒呢?晒掉皮了很痛的,你就在家里吧!"姨婆手拿"芭蕉扇"走了,她的背影很快消失在碧绿的玉米林里。  相似文献   
28.
叶慈 《科学生活》2009,(5):68-69
樱花是热烈、纯洁、高尚的象征。有人说,樱花虽然开得短暂,但它倾尽了全部美丽,就像一种人生态度。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樱花的描述比比皆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咏樱之作。日本古代文学经典《古今集·春歌》中咏樱的诗词就有70首,占了文集的绝大部分。江户时代著名诗人松尾芭蕉的不少俳句也都是以咏樱为题的。在日本的古语中,"樱时"被用来形容春天。赏樱本身就是对春天的赞美。  相似文献   
29.
禅式文化是日本文化中极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俳谐从民间的文艺形式变成一种禅式文化,主要经历了贞门、谈林、芭蕉三个时代。俳谐在向禅式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同时俳谐又极大地丰富了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30.
《沉默的芭蕉》是邵燕祥在1980年4月客居云南边乡面对黄昏风雨中的芭蕉有感而发的一篇诗作.我在设计本的教学思路时试图让学生以自主阅读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去寻访诗作的意境,去体会作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态度,去沐浴语言的魅力和诗意的熏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