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杨炜 《语文天地》2013,(7):24-25
苏轼和柳永都是北宋时享有盛名的词人,苏轼有一次同友人谈到前辈柳永时问道:"我的词同柳学士的词相比,你们看怎么样?"友人答道:"柳学士的词宜于十七八岁的少女,按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词,则应由关西大汉,敲铁绰板,弹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这一评论非常形象,而且中肯地道出了苏词和柳词所代表的两种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苏轼的《念奴挢.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都是宋词名作,传诵千古。前者被推为豪  相似文献   
42.
苏词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佳人形象:貌美者不妖娆,艺高者可使风云变色,重情者不泼辣,质洁者超凡脱俗.她们具有鲜活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因为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是苏轼独特的人格修养与胸襟气魄的外在体现,更寄托了苏轼的思想与情志.苏词中的佳人形象及其艺术手法,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教学创意讲究"新",表现出来的是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种意识与能力是目前最需要进行强化的:一方面,程式化的教学形式风靡;一方面,陈旧的教学习惯力量依然强大。教学创意讲究"新",其出发点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收获的增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追求新而实、新而活、新而美、新而趣的境界,做到新而不做作,新而不花哨,新而不浅薄。教学创意讲究"新",可以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上。如:  相似文献   
44.
本文对稼轩词多样性与独特性风格的形成,从全新的视角──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解读,得出结论:通过语言、修辞、典故等暗示手法的运用,导致作品浑然融彻的意境、读者多层次的审美感应及多义性的美感体验。这是造成稼轩词风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5.
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在这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虽没有唐代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却有着与唐诗、元曲鼎足而立的宋词。一些作家致力于宋词的专研,他们为之呕心沥血,有着空前绝后的开创性与令人生叹的独创性,题材和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婉约派与豪放派并存。艺术成就不断成熟。由此可见宋词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饱含着浓烈的爱国热情,具有不辞辛劳的探索精神,为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辛弃疾的影响下,产生了辛派词人,词坛上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词风豪放,慷慨激昂,独创“稼轩体”,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相似文献   
46.
作为南宋词史上的丰碑人物,辛弃疾的词在词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从英雄之词、失意之词、怨忿之词、田园之词的角度,论述辛词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47.
稼轩词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的大量运用.现有的研究多着眼于辛词中的战争和军事意象,而对辛词的自然意象关注不够.辛词中有大量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象征意味,与作者的人格交相呼应,集中体现了作者高洁、坚贞的个性特征.文章以稼轩词中的竹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词竹意象的内涵,探讨竹和作者人格精神的契合点,并进而梳理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48.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9.
分析了典故的涵义和类别,概述了历代文人用典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的最杰出作家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用典,大多能做到寓典于情、寓典于景、寓典于理、寓典于境、寓典于关,具有一种美丽而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50.
领悟辛词风格的美学内涵,首先要认识辛词风格的基本特征。从杰出的抗金战士到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开拓,创作了六百多首风格独具的词,继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之后成为宋代词坛的中流砥柱。风格是一种美。辛弃疾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气质、素养及体悟生活的广度与深度,都溶进了词,总汇起来构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豪放激昂变而为豪而郁勃,再化而为淳朴自然、凝炼隽永,从火山喷发似的奔腾激越的抒情转为火一般热情包裹着冰一般的冷静思考,辛弃疾能够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转变自己的笔调,追求风格多样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