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44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37篇
体育   46篇
综合类   52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孙子学中有关孙子生平事迹的研究,十几年来有不少新的发现、新的观点,也出现过相当热烈的争论,以及伪造孙子著作的事件。就孙子的生年、故里、隐居地、生平活动及著作情况这样五个问题进行新的评述和探讨,可以推动孙子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62.
西方哲学唯心、唯物的对立本性导致了“灵感”的唯心、唯物之争。西方思辩理论的替代性决定了“灵感”理论对立的永恒性。混淆不同思维阶段出现的性质不同的灵感是导致西方灵感理论矛盾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的学创作理论中精密的“原生灵感”、“再生灵感”原理深刻地揭示了灵感的奥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灵感的第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963.
荀子主性恶,法后王,隆礼义,思想颇具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主张礼治,其重要的内涵是重视君主.然荀子的尊君和法家的尊君不可视为同构,因为他根本没有离开儒家的基本立场,而是从儒家的重礼出发去尊君的.他的"君道"论,"君臣关系"论,"臣道"论足以显示它与法家的说法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964.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是先秦思想家,他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中。从其名实关系论、制名枢要论、语词功能论、结构系统论及语言时空观五个方面来看,并与索绪尔的语言观作比较,可以看出荀子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65.
著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文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论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966.
2004年,德安报道发现“陶渊明故里”。我们结合文献对这里的靖节祠、明代碑刻进行了探索,认为德安灵龟石作为“陶渊明的柴桑故里”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说法。  相似文献   
967.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文章通过对荀子的文化性格以及“荀学”核心思想的形成与赵文化的关系的探讨,说明荀子是赵文化孕育出的“巨子”级的思想大师。  相似文献   
968.
义与利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孔孟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观点。孔子和孟子坚持以义为上,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克服了孔孟的片面性,全面论述了义利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主张计利富民、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相似文献   
969.
《论语》第一章第一句 ,记录的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对于其中的“时习” ,宋儒有很好的解释。据《宋元学案·双峰学案》《万年县志》等史籍载 :饶鲁 (1194-12 64 ) ,字伯舆 ,一字仲元 ,饶州 (治今江西鄱阳 )余干人 (其故里于明代划归新设之万年县 )。“髻龄有志于学 ,稍长 ,从黄勉斋干、李宏斋燔学。勉斋问 :‘《论语》首论时习 ,习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 :‘当兼二义 ,绎之以思虑 ,熟之以践履’”。“故传曰 :‘时复思绎于思虑 ,习也。’又曰 :‘学者将以行于践履 ,习也。’”勉斋大器之。”我想黄干和饶鲁确是解悟了孔子“习…  相似文献   
970.
有人说,如果你要研究中国的历史,要去陕西;要研究中国的农业,要去陕西;要研究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去陕西。踏上陕西这片炽热的黄土地,你就融入了人类发展的沧桑进程。后稷教稼台高高矗立在路边,提示来人,这里是后稷故里,也是中国农业的故乡。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显示,远在6000年前,这里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初祖黄帝、炎帝正是在这里教民稼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这片黄土地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活力,正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接近和生活在其中的人。活力就是张力,是一个地区内生的增长力,它更多地昭示着该地区发展的前景和潜力。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陕西,还是陕西的职业教育都丝毫不逊色。以“一网两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为标志,陕西着力反哺“三农”的职业教育正愈来愈快地走出传统与守旧,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令世人瞩目。人心思发展,创新谋发展,和谐共发展,这是律动在陕西职教战线最强烈的音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