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43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37篇
体育   46篇
综合类   52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950年至2005年的50多年来,大陆学者在海内外至少新出了荀学专著101部.不过,有学术价值的不超过31部.1990年代至2005年大陆荀学专题博士学位论文至少有25篇.1999-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有46篇.1950-2005年中国大陆发表的荀学研究专题论文至少有1177篇.其中包遵信、王杰、郭志坤、刘周堂、廖名春、杨太辛、方尔加、李中生、惠吉星、韩德民、王天海、张涅、张奇伟等人荀学论文多而自成系列,值得重视.论文从文献整理研究的角度,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荀学研究的概况作了综述.认为这50年来大陆尽管出版了40多部《荀子》的注释、注译著作,但仍没有一部能与王先谦《荀子集解》比肩的注本.今天,深入研究《荀子》,我们迫切需要一部全面超过《荀子集解》的《荀子》新注.  相似文献   
992.
荀子以“名”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名、辞、辩说的正名逻辑思想体系。他建立在唯物主义名实现基础上的正名逻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3.
荀子的伦理思想有自身的特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其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这种特点和区别反映在荀子伦理学说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上,这包括:“礼“、“性恶“、“群“、“分“、“伪“、“习“、“化“、“法“等等,以及对于“义利“、“君子小人“问题的理解上.其中,荀子之“礼“与孔孟之“仁“两个主要概念的不同显示了大众伦理与精英道德之间的分野;“性恶“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生物学论证;“群分“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论证;“伪“或“礼义“理论构成了大众伦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定位;通过“化(教育)“提供实现伦理的教育途径;通过“法(法律)“提供实现伦理的法律保障;此外,在“义利“、“君子小人“问题上荀子也提出了更符合大众而非精英的看法.可以这样讲,荀子至少在理论上实现了由精英道德向大众伦理的转换,这正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94.
现代人追寻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协和共存境界,而传统的“五伦”观点恰可给人以此方面的启示。该文通过梳理儒家“五伦”学说的发展史,辨析各伦的内在意义,向读者昭显了“五伦”说中所蕴涵的上下协调、良性互动的积极的人际关系论。  相似文献   
995.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996.
孔子人性论蕴含的是孟、荀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代表,其人性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仅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以一种理性的张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双翼。  相似文献   
997.
战国中期孟子倡导性善论,对告子等人进行批评;战国后期荀子倡导性恶论,又对孟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汉代流行性三品说,对孟荀提出批评;宋朝兴起人性二元论,又对汉代人性论展开批评。中国人性论陷入陈陈相因的批评怪圈。面对这个怪圈,从第三者视角进行反观或许有助于对诸家得失看得更清楚。以荀子人性论而言,其三个观点难以经受解释人类学关于文化与人之间关系论述的检验,所反映出诸子人性论共性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998.
孟荀之学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发展和演化的两个方向,孟荀政治哲学亦代表了儒家政治哲学建构的两种基本思路。二者一显"仁"一显"礼",一讲"性善"一讲"性恶",一言"仁政"一言"礼治",一主"仁义内在"一主"隆礼至法",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致思路向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基于仁学精神而展开的孟子政治哲学可谓是一种德治(仁道)主义的政治哲学,而基于礼学精神而展开的荀子政治哲学则可谓是一种礼治主义的政治哲学。孟子德治主义政治哲学的要义是将政治道德化、将道德内在化(心性化);而荀子礼治主义政治哲学的要义则是将道德政治化、将政治客观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上来看主要是由于二者仁学进路和礼学进路的不同,而从社会历史的外缘条件下来看则主要是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的时代精神有别使然。  相似文献   
999.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赵国,受学于稷下,成名于稷下。荀子一生三游稷下学宫,稷下学对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荀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稷下学的发展,对稷下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先秦人性论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孟子主张的性善和荀子主张的性恶。从表面上看,二者确实水火不容,《荀子·性恶》篇中就记载了荀子对孟子性善的强烈批判。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可能是有误解的,这种误解从二者起初探讨人性的不同语境中得以缓和。同时,在人性目标的实现上,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在修养方法上重视"思";而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在修养方法上重视"学"。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其二者最终的人性目标都是"成圣",这种结果可看作是二者误解的一种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