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6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本文以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为例,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官员围绕水灾原因的争论和水利决策的形成过程,来探讨有清一代政府在水旱灾害过程中的决策形成机制,以此表明清代善灾决策的形成并非建立在制度化的信息搜集上,而是依靠政府官员的主观判断、情感取向和个人经验,而这些因素通常受到社会舆论和政治、经济等压力的影响,因此更多时候,善灾决策的形成并不是为了解决水旱问题,而是出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斗争的目的。而政府官员在水利决策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暴露了清代荒政各种制度中对于信息搜集、监测和分析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2.
蜀汉与孙吴之间的夷陵之战,是确定两国疆域的一场战争.其中,关于诸葛亮的态度,史载不详,历来论者虽都从<隆中对>中"结好孙权"等证据解释诸葛亮应该不支持伐吴,但他们都忽略了同在<隆中对>中也提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要求.而蜀汉政权倘若无法"跨有荆益",便难以实现其复汉的目标.以此,占领荆州成为必要的过程,诸葛亮对此不应反对.  相似文献   
123.
李晓云 《文教资料》2009,(11):71-72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几道荆州菜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重点探讨了如何在了解荆州菜名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准确翻译,旨在对荆州菜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4.
考诸史料,"借荆州"实有其事,不光孙吴如是说,刘备、曹魏也不否认,陈寿、司马光亦予肯定."借荆州"指孙权将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交由刘备管辖和认可刘备对"江南四郡"的占领;将南郡江陵之地称荆州为当时的习惯.之所以要"借荆州".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在孙刘联盟中与孙权的平等地位,荆州事务的处置权不属荆州牧刘备而属徐州牧孙权,刘备通过"借荆州"摆脱孙权的限制,使自己"名"与"实"统一.  相似文献   
125.
却说荆州刘表病重,使人请玄德来托孤。玄德引关、张至荆州见刘表。表曰:我病已入膏肓,看不清楚市场的方向,特托孤于贤弟。玄德曰:兄长无忧,待我慢慢道来。市场是逐利的,市场中间的资金就像水,水无色无形无味,只要有水就可以推起一波波的大浪,也可以打出一个个的旋涡,但是,有没有规律呢?有!水永远是遵守重力的定律——往低处流。当市场掀起一层层波浪的时候,如果你能观察到水流的方向,那么,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冲浪  相似文献   
126.
关于湘西苗语方言的土语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苗语方言的土语划分目前存在三种有分歧的看法,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比较其利弊得失,提出自己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27.
谭雄 《现代语文》2007,(6):77-79
宜都地处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隶属湖北省宜昌市管辖,东北与枝江市隔江相望,东南与松滋市相连,西面和西南分别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面毗邻宜昌市。宜都境内方言为西南官话成渝片宜昌方言片的一种土语。宜都土语的"得"句法功能十分丰富,也由此  相似文献   
128.
129.
三国鼎立,吴蜀弱而曹魏强,处于劣势的吴蜀两国在共同抗魏旗帜下组成军事同盟,既避免了内部自相残杀两败俱伤,又使三国纷争变为南北对峙,通过东西配合、左右犄角战略方针,牵制和打击了曹魏军队南侵,促成并延长了三国鼎立局面,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0.
由于勤奋好学,很多中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点的记忆确实到了脱口而出、滚瓜烂熟的程度,比如什么“介词后面动词要加ing呀;不定式符号to以及情态动词的后面要接动词原形呀”等等,但是,当编写一些语法选择题去测试学生们的时候,如果我们把这些他们能够对答如流的东西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或在结构上加以变化,并且同时故意设置一些容易混淆弄错的选择项,此时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