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7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只有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地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以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2.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夫在小说《一掬尘土》中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探究了人的精神价值的死亡。布兰达追求浪漫与高贵生活,汤尼寻找宁静平和家园,而最终夫妻二人在理想的幻灭中陷入绝望,《一掬尘土》的恐惧因此映现。其与诗人T.S.艾略特的名诗《荒原》异曲同工,堪称小说版的《荒原》。  相似文献   
103.
拼贴和色彩运动是立体主义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绘画特点和技巧,它体现了20世纪初艺术家们从根本上重新理解世界的要求。对人类零碎生活经验的重新整合同样也是诗人艾略特的美学追求,在《荒原》中得到了完美再现。《荒原》的拼贴手法主要通过剪辑和内嵌材料两种方法来实现;色彩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荒原》的象征魅力。  相似文献   
104.
105.
梦境     
周涛 《全国新书目》2008,(21):43-43
"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军人出身的周涛也称自己是"天地一书生",而且这个书生并不弱,反而是粗犷和雄阔的,"荒原一马,漠风吹长鬃;戈壁独驼,双峰两书卷",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位戎装书生的梦境吧。  相似文献   
106.
黄成德 《新闻窗》2007,(3):48-49
贵阳日报记者黄成德是较早关注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记者之一。1997年,他进行了首次单骑西部万里行,根据沿途亲身体验,发回了大量报道,并出版了《走遍西部》一书,将西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告诉给广大读者。他先后8次对西部进行考察,被国内新闻界誉为“中国记者走遍西部第一人”。今年3月,黄成德又一次踏上西部的征程,沿着长城自西向东,再次对西部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作考察采访。此行全程40577公里。应本刊之约,黄成德在紧张的行程中,对他十年的西部环保行作了概略的回顾。  相似文献   
107.
分析研究《荒原》中的女巫预言,可发现潜藏在其中的密码,它分为五个对应的子码:(1)“贝洛多纳”、“一个善于应变的女人”———代表圣杯;(2)“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代表利剑;(3)“这人带着三根杖”、“那被绞死的人”———代表主繁殖的神(如渔王、耶稣);(4)“水里的死亡”———代表着繁殖仪式中的死而复生;(5)“转轮”———代表着死亡与复活的轮回。本文通过它们对《荒原》做一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8.
《摆渡人》讲述了十五岁女孩迪伦突遇车祸,死后与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相携相爱,最终一同回到人类世界的故事.荒原与回归的命运之旅、折射心绪与情感的孤独镜像是《摆渡人》这部小说值得挖掘和深思的亮点,作家用荒原架构整部小说的主体饶有趣味,读者阅读时也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之旅;而迪伦与崔斯坦的爱情作为小说的情感线索辅助行文,柔美却又不乏激情,缠绵却又不失冒险的快感充满历险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9.
艾略特的《荒原》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虽然作于不同年代,但这两部杰作有相通的意象.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三种:水,渔王和基督.  相似文献   
110.
在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 ,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 ,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 ,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 ,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