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632篇
科学研究   12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3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废名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京派作家,他的诗化的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废名自己说他的小说写法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  相似文献   
82.
有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教师从一堆木料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料,几十位教师反复挑选,最终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皆空手而归,说是"一堆废木,没有一块有用的木头."  相似文献   
83.
现代性是一个相当庞杂和宽泛的概念,它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失语的处境,如废名、沈从文等。因为,从这类作家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及思想倾向是反现代性的,而在审美上又是极具现代性的。因此,就现代性而言,废名的小说创作可以定位为反抗现代性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4.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作家,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曾被誉为“废名风”。他在小说中建构了让“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园”。尤其是193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更是别开生面之作。是“破天荒”的作品,是一部对传统小说文体反叛的作品。该小说重描写情景不重叙述故事.重生活情趣不重性格命运,重风景民俗不重社会背景。具有散文化的结构,诗的内蕴。  相似文献   
85.
对《废都》进行的重新理解可从它的三个面相展开。首先必须通过文本的现象直观式的细读,对人物形象进行还原;其次是把握作家的创作技法:实写、虚写和虚实相间,这指向贾平凹创作的要害;再次是分析《废都》作为城市小说的争议,它无疑是一部具有悖论的城市小说范本。  相似文献   
86.
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已经关注并传达出有关女子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与婚姻自由的话语,但这些话语表述较为零碎,尚未形成体系。民国初年,随着系统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师复主义逐步形成,刘师复对无政府主义的婚姻观进行了整合,并提出废婚姻主义、废家族主义两大主张,这既吸收了前人的思想资源,又将无政府主义婚姻观及相关理论进一步加以深化与系统化。然而,刘师复系统化的无政府主义婚姻观在自身实践上却惨遭“滑铁卢”,陷入了现实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理论自身的缺陷和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87.
金新 《语文新圃》2008,(1):11-12
拜读杨支柱先生大作<高校有权禁止大一学生买电脑吗>,觉得其观点十分正确.不要说从法律的视角,即便从常识"因噎"不能"废食"的角度来看,高校禁止大一新生买电脑,也是荒唐的.……  相似文献   
88.
在贾平凹的人格背景中,导致他自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其早年的心理创伤和孱弱的身体所带来的属于他个人的自卑,以及其“乡村情结”浸润中的对城市的自卑。贾平凹的创作活动是典型的超越自卑的补偿性活动。  相似文献   
89.
我一直觉得,辛苦,可我愿意这句常常挂在爷爷嘴边的话,是他一生的写照。哎哟哟——每次我回到老家,这声音就一直敲击着我的耳膜。我知道,奶奶正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就在这绵绵不绝的呻吟声中,爷爷不是给奶奶揉腰,就是捏胳膊,似乎只要他忙个不停,奶  相似文献   
90.
从废名小说中的中心意象、言说策略两个角度。揭示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是借助“彼岸意识”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探究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其实质是对苦难的化解和对现实的对抗。废名的小说着眼于彼岸意识的诗性书写,给当代审美功能缺失的中国文学以诸多启迪,这正是废名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