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剧情背景】 张生借琴音与莺莺互通情意之后,他们的爱情愈发炽烈。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曲折,二人终于打破封建礼教的精神束缚,多次约会,私定终身。后来被老夫人察觉.拷问红娘,红娘直言不讳,将事情和盘托出,并反过来责备老夫人背信弃义.劝她接受既成事实,成就张生和莺莺的姻缘。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的发展历程及古老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的杰出成就;<莺莺传>和<董西厢>思想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董西厢>是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桥梁.指出在情节、主题、结构、矛盾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并为王实甫的<西厢记>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经验,对<西厢记>有导乎先路之功.  相似文献   
73.
莺莺传》的主人公莺莺具有“花影诗魂”般的情致,小说叙事写情含蓄婉曲,语言整齐富有节奏感,情调浪漫,氛围诗意,颇具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7-21
莺莺传》是唐代三大传奇中最受后世关注、争议最多的作品。当代学者关于《莺莺传》数千篇之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争议的最大热点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而无果。文章立足学界对《莺莺传》的研究现况,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张生对莺莺爱而离弃的根本原因当在于莺莺的身份问题;《莺莺传》是文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莺莺传》塑造了爱情中一个生新奇绝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5.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07,(10):31-33
暑假里,黄莺莺就像是着了魔,每天对着镜子胡思乱想——那个高一年级的帅哥还记得我么?他实在是太帅了,就像是韩剧里的大明星。尤其是,他驰骋篮球场上的样子,迷倒所有的小女生呢!暑假里,他在做什么呢?他怎么不回我的短信呀?他觉得我不够漂亮,还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76.
郑泽红 《文教资料》2006,(24):95-96
唐传奇《莺莺传》彰显了复苏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本原性的复苏激活了莺莺的情性;女性意识自主性的张扬造就了莺莺的慧而不俗;女性意识进取性的彰显引发了莺莺的自立自强。一部《莺莺传》正是女性意识的真实凸现。  相似文献   
77.
《春香传》是朝鲜家喻户晓的小说,成型于李朝时期,表达了当时朝鲜人民的思想和情绪,朝鲜人民也通过《春香传》反映了他们的爱憎和愿望。主人公春香是李朝末年争取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朝鲜妇女优美形象的代表。《春香传》的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的影响,两者都成功地塑造了美丽坚贞、敢于反抗封建等级观念、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主人公形象,而两个形象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8.
莺莺是元稹昔日情人的小名,元稹<莺莺传>末所载应该可信,而陈寅恪先生认为莺莺为假名的证据似嫌不足,因此其说实为非谛.  相似文献   
79.
梁婉 《黑河教育》2008,(5):21-22
中国古典文学中素有"双璧"之称,其中一"璧"就是指王实甫的《西厢记》。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人给予其极高的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西厢记》更是以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80.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