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精髓,剖析优化阅读策略,指出教师应关注阅读活动细节,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重视阅读体验,发展学生个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2.
明末清初,商丘诗坛异常活跃,商丘诗派俨然与大江南北及岭南诸名家分庭抗礼.宋至乃商丘诗派第三代诗人的佼佼者,创作颇丰,在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3.
宗教迷信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惯用的工具.本文通过对太平天国革命拜上帝教重要宣传形式之一的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的分析,阐明其对农民革命的消极作用,着重指出其危害革命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4.
萧风 《新闻天地》2005,(6):50-50
“萧”是一种植物,引申为萧索的意义,第二个内涵是“姓”。作为姓,从公元前682年宋国的乐叔大心在“萧”国受姓至现在,已经有2680多年了。历史上萧姓的帝王将相不少,文学、艺术、医学方面的名人较多。在南北朝时期,和王、谢、袁三姓,合称四大望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萧姓人口约708万,是全国100大姓之一,排列第30位。从我国最早的第一本姓氏专著《世本》到当代的所有姓氏著作,  相似文献   
125.
宫体诗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了宫体诗的特征、它与永明体的关系,以及写作中心的形成。指出宫体诗是文学新变的产物,这新变包括题材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在题材上表现为非政治性和情感上的通俗性,艺术形式上则继承了永明体诗的传统,而“转拘声韵”、“弥尚丽靡”。艳情诗的写作核心并不是通常理解的萧纲,萧绎在荆州与萧纲互为声气,共同构成了写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6.
梁元帝萧绎以其所著<金楼子>"以为一家之言",但通过对<金楼子>的考察,萧绎的思想并未形成一种独有的新的理论体系,它最多只是停留在以儒、道为核心,杂取佛教、玄学和墨、农、法、兵、名等家思想的"杂家".  相似文献   
127.
元代理学上接宋之余绪,下启明之新象,是宋明理学过渡的重要一环.元代统一全国后,各理学流派继续发展,在朱子学立为官学的影响下,各学派呈现出融合之势.萧(蚪)虽为关学理家,但其思想却是兼容并包的,并且在吸收前人思想的过程中有所创新,这同其所具有的关学精神密不可分.研究萧(蚪)的理学思想,对于了解元代关学发展情况以及整个理学的传播脉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8.
赵广志 《成都师专学报》2011,(3):F0003-F0003
2011年4月4日,"萧萐父先生与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湖北、江苏、河北、北京和四川等地的专家学者60余人应邀出席。大会收到论文40余篇,集中展现了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及学界近来在蜀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一、关于萧萐父先生的蜀学研究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指出,近代四川之所以出现廖平、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诸多杰出学人文士,  相似文献   
129.
萧萐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大家、川籍学术大家、著名的蜀学学者,对中华学术文化基本元素之一的蜀学,研究精深,有重要的学术贡献。蜀中学人要绍继前贤,在已有良好基础之上,深掘资料,集成创新,加强协作,培育人才,合力推进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0.
曾春莲 《考试周刊》2014,(18):37-37
文章立足新课程理念精髓,深入浅出地分析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