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7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翻译与文体是密不可分的。翻译若不注重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以对散文《落花生》两译文的赏析,探讨了汉语散文英译的若干问题,论证了"译无定则,以意定译"的翻译理念。  相似文献   
52.
刘琴 《黑河教育》2008,(5):13-13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预  相似文献   
53.
落花生》借物喻人,以质朴的笔触从父亲对落花生的评价娓娓道来,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本文因处于第四组,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明白道理,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感触生活的方式;在平凡而质朴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生活中蕴含的大爱、大美,去体会生活这部“无字书”所给予的真理。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而突破的关键则是:引导学会用心朗读文本,走进文本,受到启发一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一再回文本,感动于心。  相似文献   
54.
关树森  曲俏 《西藏科技》1996,(2):42-43,80
向日葵在西藏生长良好,产量较高,可以做为一种油料作物大面积种植;大豆在西藏生长较好,能正常成熟,有一定的收获,可以大面积试验种;落花生在塑料大棚内生长良好,在自然条件下能生长,产量较低;芝麻在塑棚条件能生长,但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55.
记得小时候爱买一些大小不一的珠子.再用一条细细的红线把它们串起来,戴在手腕上。现在,班里的女孩子仍然重复着这种游戏。其实,指导学生复习又何尝不是在串珠子?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就像那熠熠生辉的大珠子。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许地山的《落花生》、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是复习的重点篇目。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导读”“思考·练习”引领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56.
曾在香港大学任教的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其作品《落花生》叙事简洁,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该文同时被香港朗文教育出版社《中国语文》(中一第一册,以下简称朗文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选入。同样的选文,编排设计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7.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8.
微博我最火     
《初中生》2012,(1):17
正@落花生:每一次失败都是功的开始。@咆哮如雷:神啊,赐我一张咆哮的嘴。@念念不忘:小题大做的人,配跟我交往。@茶布湿:发怒一分钟,你便失去60秒的幸福。@白芳菲老师:真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不计回报。  相似文献   
59.
眼镜博士:大家都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道出了“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可当父亲提出“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这个问题时,姐姐、哥哥、我都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而母亲却一言不发,只是听了父亲的讲述后才点点头。难道母亲这个人物在文中可有可无吗?  相似文献   
60.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